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生殖免疫

复旦科学家首次发现“IgM受体”或可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

时间:2012-11-23 10:58来源:青年报   作者:未知 点击: 149次

    首批“上海千人计划”入选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继扬教授课题组,经3年攻关,终于找到被誉为机体“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IgM与“受体”两者结合后,不仅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且可以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对治疗人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有重大意义。目前该成果已发表在了《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液中存在的抗体,它具有清除机体内病原体的重要功能,而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IgM抗体直接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抑制病原体的活性,不让其发病、发展,并可通过特殊途径来溶解病原体,阻止感染的扩大。早在40年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就发现B淋巴细胞表面有IgM的“受体”,并有证据支持这一推断,但一直没有找到该“受体”。 

  王继扬教授课题组运用基因敲除技术成功培育了一种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并分析这种小鼠在缺乏该基因的状态下,在免疫功能和自身抗体方面会产生何种结果。经艰辛工作,仅用3年时间一举跨越40年,终于首次发现了该“受体”的基因FcμR。 

  研究发现,外来病原体侵入“FcμR基因”被敲除的小鼠后,出现明显的免疫缺陷状况,其抗体下降至正常小鼠的三分之一以下。他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该免疫缺陷是由于“FcμR基因”敲除后,B淋巴细胞在受到外来病原体刺激后,不但不容易被激活,反而容易造成死亡。相反,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大量有害的自身抗体,包括会产生有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核抗体和抗DNA抗体或诱发机体关节炎的类风湿性因子产生等。 

  王继扬课题组发现和了解“FcμR基因”上述两大功能,被认为意义重大,因为该基因一方面可促进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外来病原体的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该基因也可抑制机体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有害抗体,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耐受性和稳定性。未来科学工作者可以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表面的“IgM受体”,促进机体内有益抗体的产生,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或采用抑制性抗体来治疗因B淋巴细胞活化异常而引起的各种免疫性疾病。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