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健康 > 生活

美国专家研究发现蓝色光会损伤眼睛

时间:2005-08-13 16:52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网Chinainfo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99次
        据ScienCentral8月11日消息,人们都听说过紫外线可以损伤眼睛和皮肤。但是,据科学中心(ScienCentra)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可见光,也就是我们人眼可以看到的光线,尤其是蓝光,同样具有伤害性。

        人们的眼睛在光线下才能工作。但是,一项对人体的研究表明,如果过多的处于不良光线下,会导致一些眼部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退行性病变)。因此,即使你在海滩带着太阳镜,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阻挡所有具有损伤性的光线。

        众所周知紫外线是看不到的,但它可以损伤皮肤和眼睛的细胞。视觉研究者揭示了一些可见光与眼部疾病的关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蓝光(400  –  500nm)可以损害眼睛,那些去除了白内障的人更容易受到损伤。

        Bernard  Godley是美国视网膜研究基金会的眼科学家,该基金会位于达拉斯的西南部。他说:“蓝光是可见光光谱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它的活性低于紫外线,但也具有穿透能力,可以对组织和细胞造成损伤。”

        国际团体的一名研究者Godley做了一项实验:用蓝光慢性照射视网膜细胞,对其造成损伤。视网膜细胞是一种与年龄相关性黄斑退行性病变有关的细胞,而这种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

        Godley说:“我们从培养皿中所观察到的这种损伤,是经常发生在黄斑变性中的。”

        Godley和同事们在生物化学杂志上报道:蓝光可以损伤视网膜细胞的线粒体,特别是对线粒体DNA的损伤。这表明任何暴露于可见光下的细胞,包括皮肤细胞,都有可能受到损伤。

        研究者将培养的视网膜细胞暴露于蓝光下6个小时。与置于暗处的细胞相比较,受到损伤6个小时的细胞线粒体的活性降低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活性降低的程度增加。

        通过一种被称为多聚酶链式反应的基因技术观察到,暴露于蓝光3小时后,线粒体的DNA明显受到了损伤。但是6小时后,人体产生了对DNA损伤的自身修复作用,降低了这种损害。

        Godley说:“我们可以证实这种损伤是由线粒体自身产生的自由基所引起的。有证据表明,这种损伤对细胞老化和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如黄斑变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蓝光可以促进衰老的发生。”

        但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疗研究中心Edward  S.  Harkness眼科协会的Janet  Sparrow认为,蓝光主要是对一种色素起损害作用,而这种色素仅蓄积在视网膜细胞中的。她解释说:“细胞中的这种色素分子,对蓝光区域的光线吸收作用非常强。就我们现在所知,这种色素能够促发光毒性反应,吸收光线并促使细胞受到损伤。”

        年龄相关性黄斑退行性病变,使一千万美国人部分或完全丧失视力。黄斑是眼睛后部视网膜中心很薄而且对光很敏感的一个斑点,人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都成像于此,并将所成的像通过视神经传向大脑。该病变就是由于黄斑的退化而产生的。中心视觉的丧失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能力和驾驶能力,也影响了人们对面容以及颜色,尤其是细节的认知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年龄相关性黄斑退行性病变发展缓慢,使人们忽视了视力的变化,并且现在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在,通常采用的治疗手段是阻碍这种病变的发展,保存患者部分的视力,而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

        两位研究者都认为,暴露在蓝光下会对眼睛造成损伤,尤其是去除白内障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眼睛的晶状体会自然的逐渐变黄,它可以吸收蓝光,对眼睛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如果在白内障手术中摘除原有的晶状体,换上一个新的,这会增加视网对蓝光的吸收。Sparrow说:“一个人在去除白内障后,所吸收的蓝光要比他去除前所吸收的全部还要多。”她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眼科学杂志上。

        为了保护眼睛不受光线的损伤,一种新的黄色人工晶状体已经开始使用了。它将取代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使用的紫外线吸收人工晶状体。Godley说:“我认为这种可以提供更多保护的选择是有益的。”但是,这种新的晶状体会降低人们在暗处的视力。因此选择怎样的晶状体需要和你的眼科医生讨论后才能作决定。

        对于暴露于多强的蓝光中才会造成损伤,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Godley说:“这种量效关系是我们认识中的一个缺口,并且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同时研究者认为,带黄色的太阳镜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不受蓝光的损伤,它可以同时滤过紫外线和蓝光。



            英文原文链接参见:

http://www.sciencentral.com/articles/view.php3?type=article&article_id=218392616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