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李劭强:谨防科技泡沫化与科研公关化

时间:2006-09-08 20:21来源:中国生物信息 作者:admin 点击: 203次

  □李劭强

  几位科学家近日在北京表示,科技界必须改革以“量”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否则因其所引发的浮躁学风和“科技泡沫”将阻碍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据统计,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

  量化是否一定导致质的下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辩证话题。如果量化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那么量的增长可以促进整体质的上升。但是,如果量化是在牺牲质量的基础上,那么即使是较小的量化也将造成整体质的下降。因此,将科技泡沫化的原因归结为“量化”的评估体系有其道理。但将科技泡沫化的虚假繁荣完全归结为量化的指标也不尽全面。

  事实上,造成科技泡沫化的原因除了“量化”的评估体系,还与科研攻关的公关化有着极大的关联。在一些人眼里,科研项目成了“圈钱项目”:只要有了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就可以从中提成,甚至有媒体报道说,有人用科研经费买车买房。为此,不少大学校长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现行的科研经费提成合法不合理,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可想而知,在科研攻关异化为科研公关时,科研也就成为了难以保证质量的表面文章。首先,那些有能力没关系的科研人员可能申请不到科研项目。其次,那些申请到科研项目的人员可能因自身能力和原本意图的原因,导致科研追求任务的完成,而非科研中的科技含量。再加上评估时只求量未保质,于是科技泡沫化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也就是说,科研公关化造成了科研质量的下降,同时科研评估的量化又造成了量上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科研公关化和科研评估的量化联系在一起思考,就会发现它们的根本成因在于科研的非科学化管理。一方面,这种非科学体现在评估的量化为核心上,它使科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这种非科学体现在申报的考核上,它使有限的科研资金被有意无意地损耗,使其应有的收益未能体现。在科研管理的非科学作用下,科技泡沫化实在是可以预料的结果。

  因此,在反思科技泡沫化时,我们的思维触角不能单单指向量化的评估指标。从根本上说,量化的评估指标只是非科学的管理的一个体现而已。面对科技泡沫化的尴尬事实,从整体管理的角度思考,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应急性改进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