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诺贝尔奖

神经所学生杨秀娟参加第57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有感

时间:2007-08-16 21:18来源:神经所 作者:admin 点击: 172次
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是德国为了在二战后恢复其科技和文化地位而资助的一个国际性会议。自1951年以来,在每年6月底7月初,来自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们每年聚集在风光秀丽的博登湖畔的林岛,与挑选出来的优秀科学工作者、博士研究生和青年科学家一起,探讨科学问题。今年会议的主题是生理医学。为了使中国优秀科学接班人跻身或活跃于世界科技舞台,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的委托,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从全国高校和研究所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中,通过函试、面试等层层选拔,挑选出了25人参加了于2007年7月1日至6日在德国林岛召开的第57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这是中国第四次派代表参加这个大会。而我有幸成为中国代表团中的一员参加了这次盛会,会后在德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和文化交流。这次德国之行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是我读博士期间参加过的最重要的一次学术活动。
  6月29号,24名(有一人未能参加)来自全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所的博士生齐聚北京中德中心进行集训。中心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的科研情况和资助渠道。代表团的领队韩主任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和评审情况,赵妙根博士介绍德国风土人情和具体安排。6月30号我们乘飞机从北京飞往慕尼黑,从慕尼黑入境后驱车前往林岛。去林岛途中,蓝天,白云,绿草,别具风格的建筑,让我忘记了旅途的疲惫,兴奋起来。
  林岛位于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交界处,是康斯坦茨湖(又称博登湖)东部的一个小岛。当初发动开办林岛年会是出于对德国过去美好时代的回忆和回归美好时代的愿望。在那些时代里,德国曾以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或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等研究者走在世界医学进步的前列。后来由于德国纳粹驱逐、迫害其最好的研究者,以至于国家在二战后重陷孤立,与最新的知识脱节。在这种情势下,两名来自林岛的医生,古斯塔夫•帕拉德(Gustav Parade)和弗兰茨•卡尔•海因(Franz Karl Hein)建议召开有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参加的会议,以解救德国医学于孤立之中。他们的建议提给了正确的人:雷恩纳特•贝纳多特伯爵(Graf Lennart Bernadotte),他的曾祖父曾于1901年在斯德哥尔摩颁发过首届诺贝尔奖。贝纳多特因为爱情原因而在1932年放弃了成为瑞典王位继承人的机会,退隐至祖母维多利亚•冯•巴登(Victoria von Baden)所传的一处地产,博登湖中的美瑙(Mainau)岛。贝纳多特伯爵为两位医生的计划叫好,并动用自己与斯德哥尔摩的直线关系促成此事。1951年6月11日,作为名誉会长的伯爵在林岛主持了首届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欧洲年会 ”的开幕。此后诺贝尔奖得主年会每年都在当地举办,起初仅限于生理医学家,后来也邀请化学家、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
  7月1日上午注册,下午在Inselhalle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2日上午9点大会正式开始。会议采取大会报告,圆桌讨论会,分会报告和“科学集市”的形式。此次大会共请来了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另有来自大约63个国家的500位学生和年轻的研究者来参加。大会就一些热点问题如癌症研究,艾滋病毒,生物能源等邀请代表性诺贝尔奖得主做报告。13场来自诺贝尔奖得主的报告都安排在上午,报告的内容都很精彩。两次圆桌讨论会分别围绕“分子医学中的基础科学”和“医学与社会”主题,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坐在台上轮流发言,展开了科学家之间热烈而精彩的对白。其间,学生递纸条提问题,诺贝尔奖得主回答讨论,这是大师们和青年学子进行思想火花碰撞的时候。大师们机智而风趣幽默的回答常常引得全场哈哈大笑。每天下午就是年轻学者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对话和交流的时间,共有两种形式,分会报告和“科学集市”。听说“科学集市”是第一次搞,个人感觉效果并不好,而分会报告是同时有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分别主持各自的讲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不同会场不同小组,可以提任何问题,学术的,个人的,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一些看法。这些大师或严肃,或随意,但都很敬业的授业解惑。我选择参加了Craig C. Mello和Richard Robert的分组讨论。这是年轻学者与大师们的直接交流,时不时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深深吸引我们的,更是这些大师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采,他们渊博的学识,对科学的忠诚和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在这些欢快而深刻的讨论中,有几点讨论的内容是我感受颇深的。当有同学问到,做科研总是失败,不断的失败,会不会感到很沮丧。Craig C. Mello回答到:“科研(research)就是在不断的失败后,再重新不断的尝试搜索(re-search)。”当同学问到,该怎样做才能也获得诺贝尔奖时,大师们给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不断的交流”,“不是学到知识,而是学会获得知识,学会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要多动手,更要多动脑,所以要留时间去思考”,Edmond Fischer这样说到,他说他是因为在二战中无法做实验,所以学会了思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最重要的。而另一个大师说到,“选择正确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重要的方面。”“要关注社会,有社会责任感。”
  另外,在这次会议中,在与这些大师的零距离接触中,Craig C. Mello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大师之一。因为RNAi的发现而获得了去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Craig C. Mello,是最受欢迎的大师之一。他机智幽默,待人平和,很多年轻学者都纷纷在休息时间跟他讨论。最后一天我们游博登湖的时候,天很冷,还飘着小雨。但是他和夫人一直都在甲板上,跟学生热情的讨论,学术的或者非学术的问题。在没有同学讨论时,他就抱着女儿和夫人一起观赏风景,一副很安详很和谐的感觉。这时候你会发现,大师其实也就是普通人,只是在学术上,凭着他的热情和认真,把科学推上了一个台阶。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坦言他们自己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诺贝尔奖,他们只是在不断的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科学之谜。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身临其境的感染,把我对科研的热情越煽越旺。从仰望这些大师,从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到后来心态的平和,感觉诺贝尔奖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我相信,我也可以象他们一样,凭着自己的努力,为科学、为社会做出贡献,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换成另外一种身份来参加这个大会。
  会议期间,接触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感受最强烈的是他们对生理学医学的热爱,对自己国家,对社会的关心。会议的间隙,午饭晚饭期间,不同国籍的年轻学者围在一起,饶有细致的讨论着学术问题,讨论着将来的事业发展。在这科学的世界里,没有了肤色之分、国籍之别、年龄之差,把大家的心吸引在一起的唯有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对这些大师的尊敬和向往。
  除了科学活动之外还安排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有林岛游览观光,有所有与会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参加的盛大晚宴和舞会,有林岛戏院里精彩的专场音乐会。这些活动给了大家更多的交流机会,而很多很好的科学灵感往往就是在这愉快的气氛中不经意的闪现在脑中。其间中国代表团和印度代表团还受到主办者的邀请,在一家德国餐馆聚餐联欢,还邀请到了诺贝尔奖得主Manfred Eigen和Erwin Neher教授共进晚餐。聚会上大家兴致勃勃,谈笑风生。
  大会闭幕的那一天,所有与会者乘船来到博登湖西部的Mainau岛,导游带我们游览观赏了这个开满鲜花、处处竖立着美丽雕像的小岛,董事会主席索尼娅•贝纳多特(Sonja Bernadotte)伯爵夫人,仍与已故丈夫一样主持举行了闭幕式。
  会议结束后我们在德国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短短一周的时间里,我们访问了慕尼黑大学基因中心,Wurzburg大学的Rudolf Virchow Center,Max-Planck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学研究所,Leibniz分子药物学研究所,Charite医院和Caesar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所和大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慕尼黑大学基因中心,Roland Beckmann为我们讲解了他们的一些工作,主要是蛋白从转录到翻译过程中,各种分子蛋白的结晶和结构解析,并解析出了一些抑制性药物在这些蛋白上的作用点,有助于针对一些疾病设计治疗药物。Wurzburg大学的Rudolf Virchow Center给了我们热情的接待,师生们给我们的访问活动做了精心的安排。为了便于我们参观他们的各个实验室,我们被分成了四个小组。在这里我看到了昂贵的做结构解析的原子力显微镜,以及电脑上制作结构的软件和过程。他们还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释和描述,还一再说我们以后可以合作。另外,还参观了做果蝇神经肌肉接头的组分组装的实验室,他们还亲自为我们做了实验演习,并为我们讲解了他们poster上的课题内容。我感觉,他们对于这次接待很重视,做了充分的准备。研究所拥有先进的硬件设备,且工作环境也很不错,整个学校里的各个中心有着很好的交流合作,还有专门的方便同学之间交流的空间。在Max-Planck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学研究所,我们参观了他们所用的模式生物,果蝇,爪蟾,线虫,斑马鱼以及娃娃鱼。我最感兴趣的是娃娃鱼,它是自然环境选择遗留下的生物,由于外界缺乏一种激素,使得它一直停留在尾巴和四肢并存的时期,且尾巴断了可以再生,是研究神经再生的模式生物。同样,这里也强调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这在他们独特的建筑结构中也可体现出----漂亮的双螺旋网状楼梯设在大堂中。后又安排了几位教授给我们做了几场精彩的报告,详细介绍了他们漂亮的工作。位于柏林的Leibniz分子药物学研究所,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介绍他们所的资料,便于我们了解他们的工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许多蛋白分离筛选的大型仪器,尤其是那个能够比较疾病中表达改变的蛋白质,从而给蛋白建库的全自动的机器,令我们大开眼界,激动不已。最后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两个核磁共振的机器,可以扫描受损的脑区结构。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夏洛特医院与我国的同济大学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到那里后发现这个医院果真不错,建筑楼群很漂亮,而且基础科研与临床病症相结合,更好的为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很好的科学依据,做出了许多优秀的工作。Caesar研究中心的楼群是我看到的研究所和高校楼群中最漂亮的,置身于这样一个风景秀丽,心旷神怡的工作环境中,怎能不碰撞出火花,做出不凡的成绩?
  最后中国代表团和印度代表团受波恩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的邀请,7月13日早上在DFG总部受到接见。DFG是德国资助科学研究最大的基金组织,也是资助我们这次德国学术访问的组织。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德国的科研情况和现状,介绍了DFG项目的资助情况和项目基金。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洪堡基金也派人详细介绍了资助项目,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提了很多相关的问题。晚上还安排了我们和印度代表团乘船游览莱茵河。在船上,同学们和印度代表团的朋友们一起跳舞,展开对歌,非常热闹。
  在这一周的访问中,我们还有机会了解了德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我们需要特别感谢我们的领队赵妙根主任,赵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们影响很大。一路上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德国的知识,包括宗教、文化、建筑、历史等等,让我们在观赏中更深切的了解感受到了德国的先进。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时间,我们参观了巴伐利亚王国末代国王路易威西二世建造的童话世界,座落在德国 巴伐利亚南部阿尔卑斯山脉之间的新天鹅堡;还参观了巴洛克式建筑的Wieskriche教堂;在慕尼黑,我们参观了德意志科技博物馆和艺术绘画博物馆;在沃尔兹堡看到了大量的教堂建筑;在曾经的文化名城德累斯顿,我们观赏了还留有战火烧焦痕迹的巴洛克式的艺术建筑楼群;在柏林,我们也看到了记录着东西德冷战的柏林墙遗迹,看到了象征着德国统一的勃兰登堡门,所有这一切,无不记录着德国沧桑的历史。从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地和树林到美丽的多瑙河、莱茵河,从色彩缤纷的艺术馆博物馆到肃穆的大教堂,从街井小巷到高等学府、研究所……,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的美丽安宁而富足的国家;可以感受得到,文化、艺术和科学在这里拥有崇高的地位;也可以感受得到,这里的人民同样善良热情而友好。尤其给我印象深的是他们的绿化,听赵老师说,他们的林业管理很规范,每次砍伐后,都要补种相应数量的树木,使得他们的森林覆盖率一直都很高。而路边的草坪,都是自然生长的野草,生命力很旺盛,不像我们国内不断移植的草皮,很脆弱。在旅途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是满眼的绿色,令人心情舒畅。
  这次德国之行,给我的另外一个深刻感受是有幸结识了来自全国各高校和中科院的二十多位优秀的生物学医学研究同伴。一路上,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启发。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过很出色的成绩,发表了数篇优秀的论文,有着很好的探索研究能力。而且他们不局限于自己的领域,有着很宽广的知识面,善于探索新的事物,经常围在一起讨论,向别的领域的同伴请教问题,甚至提出了合作。短短的两周时间,我们走过了那么多城市,度过了那么难忘的时光。重要的是,大家都有一颗热情善良的心。能结识这样一群不凡的兄弟姐妹,岂不是人生中一大快事?
  这次德国之行是我终身都难以忘记的一次人生经历,一笔精神财富。与诺贝尔奖得主的零距离的接触,与国外同行学者的热情讨论交流,在德国的文化之旅,与同伴的朝夕相处,让我更深刻的领略到了科研的魅力,德国的美丽,让我更加充满信心的面对将来的一切困难,在这条充满挑战的科研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