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专利申请越来越滥 美国日本用专利来挤压中国企业

时间:2006-02-11 12:48来源:不详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41次

    在刚刚公布的2005年美国专利认可排行榜上,排在前十位的“专利大户”中有九家是美日企业,欧洲企业无一上榜。对于这样的结果,欧洲媒体一方面批评欧洲企业创新意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指出:美日的专利申请有越来越多、越来越滥的趋势。
    专利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收复“失地”的工具
    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近些年,跨国公司在成本控制和制造规模上已无法保持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掀起知识产权争端就成为他们收复市场的主要手段。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些美日公司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申请专利、商标,编织起一张庞大而严密的“知识产权网”,在市场上设置起一道道门槛,使竞争对手束手束脚、处处受限。
    跨国公司用知识产权打击中国企业的方式有三类
    贸促会美国纽约专利商标事务所的于律师说,跨国公司动用知识产权打击中国企业的方式有典型的三类。
    其一是跑马圈地。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在各国申请抢占数量惊人的专利。IBM公司过去一年获批2941项专利,连续第13年居美国专利认可排行榜榜首,该公司每年在全球申请获得的专利总量更高达数万件。竞争对手在保护期内要涉足这部分技术,就要支付巨额专利使用费。据统计,在世界专利和许可费用的跨国流动中,跨国公司占了总收入的98%。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常常钻各国专利法的空子,注册一些不具任何创新性的“垃圾专利”以及保护范围过宽的“问题专利”,这就好比为竞争对手布下了一颗颗地雷。
    其二是恶意抢注。中国企业花了大量时间和财力,好不容易打响了一两个品牌,走出国门却发现,别人正在用着这个牌子赚钱。长达5年的海信和西门子商标之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踌躇满志的海信准备进军欧洲市场,却吃惊地发现其英文商标已被西门子抢注,要花钱购买,对手却开出几千万欧元的天价,无奈之下,海信只好在欧洲启动全新的备用商标。没想到因为新图文依然与被抢注的商标类似,对手反过来指称海信侵犯了自己的权利,海信的国际化步伐因此受到严重阻碍。
    第三招被许多专家称为“圈养肥猪”。跨国公司在某一个有潜力的行业早早布好“专利圈套”,专等中国企业把市场培育好,再收紧包围圈。DVD行业就是最好的证明。
    拥有专利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厂家把DVD行业做到了全球最大的时候,联手要求收取专利费。结果从2002年4月至今,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就要缴纳出1美元—13.8美元不等的专利费,而生产一台DVD的利润只在10美元—20美元之间,就连国外的分析人士也惊呼,这是彻头彻尾的一个联手阻击中国厂家的大阴谋。
    此外,有的跨国公司申请专利后并不拿来使用,而是束之高阁,他们申请的目的只是为了在10或20年的保护期内不让别人使用,或者使自己现有的产品能够免遭淘汰。一些跨国公司还会积极参与甚至控制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将其专利渗透到国际标准中,迫使其他公司使用其专利。
  面对专利诉讼积极反诉,我们有四成的胜算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跨国企业滥用专利权,我们的企业完全可以向国际贸易委员会、美国专利局或联邦地区法院提出反诉,反诉获胜的可能性高达四成。
    发动专利战的跨国公司很多使用的是垃圾专利。例如,最近几年,日本摩托车企业一直在拿着品质低劣的外观设计专利打压中国企业。对于这样的案例,只要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胜算就会很大。2004年,以生产电池著称的美国劲量公司状告南孚、双鹿等9家中国企业侵权。美方依据的有关碱性电池专利的概念十分宽泛,基本上只要生产这种电池,就可以被解释为侵权。中国企业联合反诉劲量对专利保护范围的要求太宽,最终赢得了这场诉讼。因此遇到这种情况,自动撤出外国市场是很不明智的,甚至会导致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发现问题的中国产品及其同类产品统一发布禁令,从而对整个行业产生恶劣影响。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李建明表示,考虑到我国还没有应对知识产权滥用和垄断的法律规定,缺乏对民族品牌的保护,国家正在酝酿推出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制。国内企业也应加强专利保护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那种认为专利“很神秘、高不可攀”的观点,大胆为自己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申请专利。(驻美国特约记者 周详 记者 江雪晴)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