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院士

一颗感恩心——访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教授邓子新

时间:2006-02-14 09:28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568次
http://life.sjtu.edu.cn/biox/teacher/dengzixin.htm



春节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子新,回到房县看望乡亲。6日,记者采访了路过十堰的邓子新。

邓子新从贫困山区走出去,以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非凡成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分子生物学家。“我的事业在祖国。”这是邓子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的话语里,流露着对父母、亲人、师长、家乡和祖国的感恩之情。

邓子新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兄弟姐妹5个,他是最小的。上小学时,班上要求用统一的作业本,唯有当班长的他买不起,便用哥哥姐姐作业本剩下的几张或捡别人丢弃的本子重新装订再用。老师十分喜爱这个用功的孩子,不仅没有批评,反而默默地给予鼓励。这次回乡,他还专程去看望了这位恩师。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点燃了邓子新心头的理想之火。在水库建设工地,乡亲们让他干最轻的活,帮助他挤出时间在工棚里复习功课。年底,邓子新不负众望,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家里无钱供他读书,每年寒暑假,他就打工挣学费。198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并被推荐进入欧洲分子生物中心、世界链霉菌遗传系研究中心约翰·霍普伍德教授门下深造。

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最前沿,邓子新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和营养,用3年半时间完成了别人6年才能完成的学业,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戴上了英国皇家博士帽。

留学期间,邓子新废寝忘食,眼睛充满血丝还坚持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一个亮点,他找来教科书和资料对照,没有这方面记载。他继续追踪研究,终于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链霉菌异源基因表达和调节的新内容。“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我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培养,我的根在祖国。”1988年5月,邓子新谢绝了导师和同事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国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开放实验室,他始终怀着一颗揭示生命奥秘的雄心,潜心攻关,致力于链霉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凭一项项轰动世界的科研成果,他先后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首届“中国科学家奖”提名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等。1991年、1994年、1997年,他3次获得美国洛氏基金会“生物技术生涯奖”、国际科学基金会“瑞典国王科学奖”等。2005年12月16日,邓子新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子新此次家乡之旅,看到鄂西北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很愉快。他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汽车产业、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矿产等优势和资源特色,内心萌动着许多新的打算。他说,自己工作的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拥有雄厚的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今后个人在勇攀科学高峰的同时,要积极为家乡与上海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为招商引资出谋划策、穿针引线,为加快家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



房陵造就的英国皇家博士--邓子新

        千里房陵,既是集老、少、边、穷、库为一身的贫困县,又是闻名遐迩、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名城。从这里走出了一位英国皇家博士、湖北省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家、世界“莲霉菌王子”——邓子新。

        1957年3月23日,邓子新出生在湖北省房县城关镇小西关村的农家,是邓家最小的孩子。诚实忠厚的父母对他寄托了美好的希望,指望他长大成材,给邓家史上添上亮丽崭新的光彩,于是取名为“子新”。邓家有五个孩子,家大口阔,生活困难。小学时,班上要用统一的作业本,要家长交钱集体购买,惟有邓子新例外。他是用哥哥姐姐作业本上剩下的几张重新装订,或用别人丢弃的烂本子来用。总之,整个小学期间没有买过一个作业本、一张白纸。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还对那位体谅他的苦衷富有人情味的恩师念念不忘,充满感激。邓子新知道父母身上担子重,持家不易,10岁时就承担供灶门的重任。起早贪黑,挑百十斤的茅草走lo多公里的山路。整天身上汗不干外,还有砍柴禾留下的累累伤痕。饭吃不饱是常事,连盐也吃不上。为了补贴家用,星期天到远处的窑场去挑砖,压得腰都直不起来,苦干一天挣8毛钱。就这还怕人看见割“尾巴”,往往是天不亮就上路。1975年,邓子新高中毕业回到农村,成了家里的一把好手。使牛耙田、插秧割谷、筑堰造地、扬场脱粒,他从犁上赶到耙上,家里忙到家外,很快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虽然一个工日只值几毛钱,但可以给家里减少一点负担。三九严寒、三伏酷暑、风里雨里,坚持不缺工出满勤,成为生产队有名的“工分大王”。

        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也有对未来憧憬的向往,也有对辉煌人生的追求,然而美好的幻想和严酷的现实差距太大。他的出身不好,处处遭到社会的非议和诘难。招工、参军没他的戏,推荐上大学更没他的份。就连大队小学校长请他去当民办教师,大队的领导还是不同意……通过社会途径实现自己价值看来是行不通了,邓子新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农民的朴实美德,写农村的新人新事,写精神境界的可贵变化……,就这样写呀写呀、寄呀寄呀,直到投出108篇稿件,终于在《陨阳报》发表了新闻故事的处女作。虽然小文章不起眼,但给了邓子新多么大的鼓舞和力量啊!他懂得一个道理:实现人的价值也和春种秋收一样。就这样一发而不可收,很快成了山城闻名的笔杆子,公社以及县里写材料都破格起用邓子新,并成为大队基干民兵。但事情往往是一波三折,当邓子新已经看到人生的曙光时,毛泽东主席逝世,阶级斗争的弦进一步绷紧,他被大队民兵连开除。从不轻易落泪的邓子新大哭一场。他哭命运对自己太残酷了,他哭人生的曙光消逝了,他哭生斯养斯的母土竟如此陌生……

        1977年恢复高考,邓子新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大队领导却担心他因此跳出农门,点名要邓子新上三治工地打眼放炮。凌晨4点特意去喊他上工。别人放工,他还得留下来放炮,直到晚上八点才能回家,连吃饭洗澡的时间都没有。7月6日上午进考场,5日下午还在工地上打炮眼。一身泥浆走到考桌旁,头脑中竟是一片空白。他想这可能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坚决要把握好。两个月来,每天没睡到三个小时觉,又是重体力劳动,功课复习肯定受影响。“我努力了,没有考上,也能心安。”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