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诺贝尔奖

“诺奖缘”垂青“科学天堂”

时间:2009-08-06 00:00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点击: 62次
正在上海举行的第21届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学术大会上,有一位特邀报告人领受证书,成为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这位来自耶鲁大学的科学家贫苦移民出身,在50岁时就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留下一段佳话;他工作过的一所实验室,先后走出13位诺贝尔奖得主。他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西德尼·奥尔特曼(SidneyAltman)。

  奥尔特曼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勤奋好学使他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物理。至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时,他已将研究方向转为分子生物学。1969年,他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了3年访问学者。在此,他对核糖核酸(RNA)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7位已经获得和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共处一室。20年后,奥尔特曼因为发现RNA的催化性质,与托马斯·切赫共享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一座"科学天堂"”,奥尔特曼认为这所剑桥实验室之所以与诺贝尔奖如此有缘,因为它有一个不给压力的领导,一批不事功利的成员,没有高下等级之分。他回忆说,30岁时,他第一次走进这个实验室,见到不少久仰的学界名人,因此忐忑不安,有种莫名压力。但很快发现,这个实验室没有特定任务、也没有量化指标,包括所长在内的所有研究人员都“不管钱”,只是做着感兴趣的课题。尽管如此自由自在,他还是“天天都能见到这些科学家,因为他们跟他一样天天都在研究”。实验室的平等和谐令奥尔特曼印象深刻。他说,一次自己失手将一种有害健康的同位素打翻在地,但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教授弗雷德里克·桑格坚持说:“你已经接触它太多了,让我来吧”,说着戴上手套,趴下擦起地板。

  奥尔特曼对中国学生的原创能力评价较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恩多院士说,奥尔特曼对中国科研事业极为支持,他的实验室近年来吸收了多名上海生科院博士生做博士后。奥尔特曼发现,中国一个实验室内学生有时达三五十个,他担心在这种“密度”下,学生较难得到足够的指导。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