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名人讲坛

施一公畅谈“千人计划”:海外学者何不回国扬帆?

时间:2010-09-21 06:43来源: 作者: 点击: 57次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

“祖国的舞台很大很精彩,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响应 千人计划 ,回国来大展拳脚。” 5月19日,在全职回国两年多之后,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的办公室,通过记者的笔向海外学者发出源自内心的呼吁。作为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在其年富力强阶段回中国发展,曾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与巨大震动。如今,他用行动为“千人计划”和自己的选择做出精彩的注解

“在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流方面, 千人计划 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评审过程也是经得起推敲的。”作为“千人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以及该计划首批引进的海外人才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一直倍受关注。

“千人计划”由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在2008年后的5至10年内,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4个平台,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海外人才需与各个事业平台的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签订工作合同或达成引进意向后,即可进行申报。有关部门会组织专家对申报者进行评审和综合遴选。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对拟引进人选进行终审。

中组部分7个学科方向设置了终审小组,每个小组由20位专家组成。这些专家的学术水平都是同领域领先的。

作为生命科学方向的评审专家之一,施一公深切体会到审核过程的“细致、严格、务实”。4月23日,生命科学方向的终审组对34位通过初审的人员进行了评审,最终只有12人过关。“据我了解,生命科学方向的终审通过率还不是最低的,有的学科方向可能只有20%左右。”

 

“作为把关人,专家们深感责任重大。每做一个决定,都是经过细致研究和慎重考虑的,毫无草率”,施一公告诉记者,专家们会仔细研究入选学者的资料,全面考虑其学术水平及个人特点,遇到争议,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求证,充分讨论,就如做学术一样认真。

提到人才评审的“透明度”问题,施一公有不一样的理解:我们国家有网上公示人才的传统,这有利于对公正的监督。然而国外一般不会提前发布有关引进人才的消息。因为这对人才流失方以及引入方都会造成不利影响,流失方不希望大家知道他们的一个优秀人才被挖走了,引入方也不希望外界过早知道他们的引才计划,否则会招致更多竞争对手,增加成本。媒体的过多关注对人才本身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本文来源:人民网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