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竞争出的成果不是立竿见影的GDP

时间:2010-10-08 01:57来源: 作者: 点击: 27次

  在读初中语文的时候就知道,有“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在接触时评写作时又增加了“敏感词”,相比之下,“敏感词”的印象是最深的。有时候辛辛苦苦写了一篇文章突然不见了,究其原因是含有“敏感词”。始终不知“敏感词”如何定性,因为有时候是名词,有时候是形容词,但稍加揣摩就会发现,“敏感词”是在某一个时段,某一些地方说不得的词语,有点像小时候出门时家长教导的“忌口”。所不同的是,生活习惯或地域风情中的“忌口”是有固定场合和对象的,而“敏感词”是随时在变的,也许一个普普通通的名词或形容词,突然哪天就变成“敏感词”了。

  有了这样的禁忌其实是有好处的,要想保持一种舒畅的心境,避免一些无法排遣的烦恼,把一些触痛神经的、伤人感情的、说了也只会徒增烦恼的言语列入“敏感词”,至少不至于破坏我们刻意营造的美好氛围,让人沉浸在无忧无虑的幸福世界里。鉴此,我觉得这些日子应该暂时把“诺贝尔奖”列为“敏感词”,这种很可能与我们无缘的奖项,出现在眼前真的有点大煞风景。

  2010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的获奖名单将陆续公布。4日首先公布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今年每项诺贝尔奖奖金的金额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

  尽管这是一个以崇尚科学、奖金高昂、授奖严谨而成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奖项,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国的名义获此殊荣。每逢这个时节,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又被勾起来了。特别在经济腾飞,专家云集,掏粪工都用上大学生的大好形势下,“诺奖”几乎都被西方国家那些连官都没有当过,甚至连大学校长、院长都不是的人拿走了,不能不令人耿耿于怀,魂牵梦萦。如此,“诺贝尔奖”怎么还不足以构成“敏感词”?有时候媒体能因一个小县城发生的事件把地名和事件的描述当作“敏感词”屏蔽掉,以求耳根清净,而像“诺贝尔奖”这样的伤害我们自尊的词汇,怎么不能作为“敏感词”处理掉?看不见了不就等于不存在了么?

  其实,“诺贝尔奖”对我们来说没什么了不起,如果我们想得到它,肯定是稳操胜券的。关键是我们的精力不在这方面。比起获得这些奖项来,我们有更“务实”的目标,“学术行政化”,“精英官员化”,“官本位”理念才是追求目标。我们对取得个人成就的迫切性也并不懈怠,为了功成名就到了论文抄袭剽窃、学历造假、考试舞弊的紧迫程度,一旦被拆穿还气急败坏甚至雇凶伤人,足见对成功的欲望是很强烈的。也许有人会说,憋着这样一股劲怎么不去拼搏“诺贝尔奖”呢?这就要面对精英品质、学术空气和独立精神方面的国情了。“诺贝尔奖”是纯科学学术领域的竞争,这种竞争结出的成果不是立竿见影的GDP,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个人财富。与其在浩渺学术海洋里沙里淘金,还不如实实在在地造几幢房子、挖几个祖坟或建几处名人故里。如果严格地说这些是地方政府行为,但急功近利的法则已经从官场蔓延至学术界。当学术精英也焦急浮躁,也见利忘义,借助各种权力走捷径,不择手段地图谋学术成果和院士之类的一官半职,科学发现和不断创新所必需的软实力从何而来?

  故此,在无法一下子改变全民科学素养、科技环境与创新体系的现实下,中国人的“诺奖梦”不要急于唤醒,就让它像其他我们不愿提及、不愿宣传的“不如意”一样,用“敏感词”屏蔽掉。等哪天我们净化了学术土壤,营造了诚信环境,建立了改革评价体系,切实保护了科技创新的时候,“诺贝尔奖”就会成为舆论热词。

稿源:红网 作者:知风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