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百年辉煌 千年遗憾

时间:2010-10-08 02:10来源: 作者: 点击: 158次
  回首诺贝尔奖的百年记录,尽管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680多人赢得了诺贝尔奖桂冠,但是与全世界日益增长的科学家数量相比,终究是极少数,因此确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憾。遗憾的不仅仅是获奖的人数太少,而且有诺贝尔奖委员会各种各样的失误。   新世纪的曙光即将临近。不要让过去的悲剧重演,不要让过去的失误再现,成为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对诺贝尔奖的期望。他们相继批判性建议,期待在新的百年当中,诺贝尔奖扩大授奖的学科范围、增加获奖科学界人数的名额,对科学界的反映更加灵敏,成为科学民主的典范,在21世纪再创辉煌。   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简单地说,就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在诺贝尔奖当中,这种效应十分明显。所以,有人说,诺贝尔奖就是只奖给名人。是名人抬高了诺贝尔奖的社会声誉,而不是相反。确实,在诺贝尔奖授奖之前,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已是著名人士。他们的成就已举世公认。   在自然科学领域,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之前成就已闻名天下,因此授予他们诺贝尔奖是人心所向、预料之中的事。因为他们的论文早已被广泛引用,其引用次数真是鹤立鸡群,主导着一个个科学领域的方向或潮流,因此不授予他们诺贝尔奖几乎成了不合时宜的事情。如1967年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引用频率最高的4位科学家,在5年之内,都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盖尔曼1969年物理学奖、巴顿1969年化学奖、冯尤勒197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赫兹伯格1971年化学奖。   翻阅《科学引文索引》不难发现,盖尔曼1961年发表的关于基本粒子分类的论文,当年就被引用了150次,可见当年他就已经誉满全球物理学界。1967年物理学奖得主贝斯,早在1926年至1935年发表的论文,直到1965年每年被引用次数始终保持在28次以上。广泛引用是科学界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持久引用是其生命力强盛的标志。有人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十分惊人。   还有研究表明,在1961-1971年10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论文被引用的频率平均达到了222次,是《科学引文索引》中标准作者的平均引用频率的40余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论文引用频率的2倍多。在1965年至1969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早在20多岁时发表的论文,在相隔30多年后仍然被大量引用,平均每年引用的次数不低于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每年被引用的次数才0.5,仅为前者的十六分之一。如此广泛的引用,使它们的作者早已成为科学界的明星,成为了学科的奠基人。   如果在大学工作,诺贝尔奖获得者比较早地晋升为教授。统计结果表明,37岁似乎是一条分界线,诺贝尔奖得主多在这个年岁之前成为教授,非诺贝尔奖得主多在这个年龄之后才得到晋升,所以诺贝尔奖得主往往比其他人早5年多成为教授。具体到每位获奖者,差别更具有戏剧性,有的不到30岁就晋升为教授,如1927年、1939年、1952年、1963年物理学奖得主康普顿、劳伦斯、布劳克、维格纳,193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摩尔根等等。特别是康普顿,在致力于康普顿效应研究前3年,即28岁时,他就被华盛顿大学任命为教授、物理学专业负责人。这么年轻就成为教授,声威大震,当然是校园里的明星。   英国科学家迪拉克,26岁确立正电子的数学理论,28岁成为皇家学会会员,31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对他来说,是荣誉累加。对当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来说,诺贝尔奖几乎是最后的奖赏。在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已经是国际名流,1900年任美国遗传学会、美国形态学会会长,1909年任美国博物学会会长,1910—1912年任美国实验动物学会会长,1927—1931年任美国科学院院长,1930年任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长,1932年任国际遗传学大会主席。   许多得主都同摩尔根一样,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赢得了一打打的荣誉称号。所以,每当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获奖名单时,人们往往认为,这些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又获得了一项奖励。   姗姗来迟   杨振宁、李政道是幸运儿。令人羡慕的不仅是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更令人羡慕的是他们的工作在惊人短的时间内赢得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可,从论文发表到获奖只有一年时间。   一年之内就获得诺贝尔奖,这简直是奇迹。对获奖者来说,诺贝尔奖授予的是那么及时;从诺贝尔奖委员会看,他们反应是那么机敏。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没有他们这么幸运。   如盖尔曼获得诺贝尔奖时,国际物理学界相继发表文章认为,这是等了6年多的事情。所以,1969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结果时,物理学家们没有表现出格外热情欢呼的姿态,因为6年来大家一直认为“今年的诺贝尔奖应该授予盖尔曼”。   等待五六年还算是比较短的,也是比较常见,如伦琴,1895年就发现了X射线,1901年才得奖;贝克勒耳,1896年发现天然放射性,1903年才得奖;1902年,卢瑟福发现一系列放射性元素,1908年才得奖;阿尔瓦雷斯,1960年发现基本粒子的共振现象,1968年才得奖;薛定锷,1926年建立了量子力学,1933年才得奖……   等待十年八年的也比比皆是。如能托斯,1912年发现热力学第三定理,8年之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玻尔,1913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轨道理论,直到1922年才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劳伦斯,1931年制造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1939年才获奖;西博格,1941年证明钚的存在,1951年才得奖……   等待十几年、二十几年乃至三十年的也不稀罕。如研究黄热病的南非科学家马克斯等待20余年,于1951年获得诺贝尔奖。对于物理学奖得主泡利来说,诺贝尔奖也是迟到的喜讯。从他发表获奖论文到获奖,间隔了不平常的21年;科赫从发现结核病菌到获奖等了23年;发现宇宙射线的赫斯,等待25年才获奖;贝斯久等29年,于1967年获得了物理学奖。相比之下,佛里斯更惨,等待了半个多世纪:1919年就发现了蜜蜂跳圆圈舞,1925年发现跳摇尾舞,直到1973年才获得诺贝尔奖……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许多科学先驱们的思想一时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延长了授奖的时限。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如“热力学第四定理”,早在1931年,它的发现者拉路斯就发表了论文,但是直到40年代才被人接受。可惜的是,37年后即1968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才授予他化学奖。   肿瘤是由病毒引起,这当然是伟大的发现。可惜,早在1911年,劳斯就公布了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关注。人们由此发问,诺贝尔奖关注什么?对于人们的质问,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一语破的,原来由于对劳斯的工作有争论,他们不便介入。由此,导致劳斯直到85岁才获奖。   正是为了回避科学界的争论,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迟了向兰德斯坦、波恩授奖。兰德斯坦,23岁获得博士学位,33岁发现了人类的ABO血型,那是1901年,在论文的最后,他指出了这项发明的医学意义:“引用的观察病例都可以说明病人输血治疗时的变化效果”。但是,由于大量输血导致的多种并发症,以及不了解RH因子产生的新生儿溶血等等问题,人们难以接受兰德斯坦的血型理论。直到1930年,即29年后,诺贝尔奖委员会才将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兰德斯坦,此时他已经62岁。   波恩早在28年前就发表了获奖论文(关于波函数的统计分析)。所以,当他获奖时激动地说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压倒多数的物理学家都承认我的波函数统计分析,但是也有不承认的,诸如像普郎克、爱因斯坦、薛定锷等著名科学家,因此,我的这项研究成果足足等待了28年才获得诺贝尔奖。”   可见,为了回避科学家之间的争论,诺贝尔奖委员会采取了延迟授奖的办法。因此,1946年化学奖得主萨姆纳、1953年化学奖得主赫尔曼、1970年物理学奖得主阿尔芬等等都经历了超长的等待期。   歪打正着   众所周知,从1905年到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相对论理论的创建工作。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等通过观察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预言的正确性。几乎是一夜之间,爱因斯坦闻名世界。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科学贡献。   可是,19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告中说,由于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决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他。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公告根本没有提及相对论。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仅仅根据光电效应的发现而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显然有些勉强。在发表狭义相对论论文的同年,即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光与原子电子一样,都具有粒子性。并根据狭义相对论,他推导出了光电效应公式。光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可见,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无法和相对论相提并论。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不是爱因斯坦不够格,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选错了奖励项目。   无独有偶,1938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基于证明经中子轰击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授予费米诺贝尔奖。对此,国际上一直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不在于费米是否该得奖,而同样在于选择哪项成果作为授奖依据。费米是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贡献是多方面的。对此,费米本人也不满意。在颁奖演说中,他指出了自己工作不足的地方:哈恩和斯特拉斯发现,在衰变过程中,放射性铀产生的钡,由此必须重新认识超铀元素。把新元素研究和原子核反应研究一起当作费米获奖的理由,显然不妥。在此之后,即1940年,迈克米伦、阿贝尔荪发现了新元素镎,由此获得1951年化学奖。   选错授奖项目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物理学领域,在化学、生物学领域也同样存在。如对于斯维伯格的奖,也是持疑义者多。192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化学奖,以肯定他在布朗运动研究方面的成就。可是,在颁奖仪式上,斯维伯格演讲时,一句也没有提及布朗运动研究。众多科学家认为,斯维伯格关于布朗运动是一种振动的观点,不可接受。他的科学贡献中最大的成果是发明了超速离心机。这个机械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关键设备,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伟大的医生科赫。在世界生物学界,几乎都赞成授予科赫诺贝尔奖,但是,对于选择结核病的研究成果授奖,许多人持异议。在科赫一生中,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1876年,科赫找到了炭疽病的病因。1882年,科赫发现了结核病菌。1884年,他又确认了霍乱病菌。1896年,他在南非战胜了口蹄疫;1898年赴意大利考察儿童疟疾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内科医生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确实功勋卓著。但是,作为科学家,科赫的贡献不仅是治疗结核病等传染病,而是确立了现代细菌学的方法,为人类有效地战胜更多的传染病指明了道路,后继者正是利用他发明的方法,找到了麻风、白喉、破伤风、肺炎、脑膜炎、痢疾、回归热等等传染病的病因,使人类成功地战胜了种种传染疾病。显然,他创立的确认病菌的方法、确定病因的原则都比结核病研究要重要得多。因此,授予科赫诺贝尔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选择结核病研究作为获奖的科学贡献是失当的。   有调查表明,许多诺贝尔奖得主认为,获奖的项目不是自己最好的项目。因此,众多科学家对诺贝尔奖委员会选择奖励项目不准确提出批评性建议,期望诺贝尔奖委员会准确地选择授奖项目,迅速改善与科学界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   千虑一失   比选错了奖励项目更加可怕的是选错了授奖对象。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一位是加拿大的巴丁,一位是苏格兰的迈克劳德。颁奖后不久,科学家们提出了异议。因为在进行胰岛素实验时,作为所长的迈克劳德根本就不在现场,他根本没有参加胰岛素分离、糖尿病治疗的科学研究工作。更激起公愤的是诺贝尔奖把巴丁的真正合作者贝斯排除在外。这是多么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的授奖不只是这一起。195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授予了瓦克斯曼,这是违法的。因为早在两年前,美国法院已作出判决,夏芝是瓦克斯曼的全面合作者,他们共同发现了链霉素。对此,美国报刊进行了充分报道。然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居然说不知道。这本身也成了轰动世界的新闻,许多国家把它登在报纸头版头条。   在诺贝尔奖中,把奖授予在科学上根本站不住脚的研究也发生过。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丹麦的费比格,以肯定他发现了致癌寄生虫。这早已是公认的错误。当然,由于受此事件的影响,在此后的40多年间,诺贝尔医学委员会一直未将奖项授予任何研究癌症的科学家。
  这些都成为了诺贝尔奖历史簿上的瑕疵,永远的遗憾。比这更加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遗漏性错误,导致许多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早在诺贝尔奖首次颁奖之前32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排列规律。从此以后,世界上所有科学课堂都讲授这个内容,这是多么巨大的科学发现。可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始终并没有授予他任何荣誉。这位1905年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在1906年又以一票之差与诺贝尔奖失缘。1907年,他告别人世,给诺贝尔奖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现代内分泌学科的创始人厄万斯,33岁就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不但确定了老鼠的生长激素、发情周期,而且发现了抗不孕的药物维他命E。这些成就举世公认,诺贝尔奖委员会也承认:“即使与其他人竞争,他失败了,但也是值得获诺贝尔奖的。”可是,值得并不等于现实。   1944年,阿维利证实,DNA是遗传物质,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发现,现代生物学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在此之后,建立DNA分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阐述DNA生物合成机理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发明DNA复制技术的科学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可是,DNA的发现者或确定者始终没有被授予诺贝尔奖。阿维利,完成这项惊世之作时已经67岁!当诺贝尔奖委员会认识到他的发现伟大之时,他已经谢世了。对此,许多科学家再度怀疑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眼光。   诺贝尔奖的遗憾,有失误造成的,故意也兼而有之。如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诺贝尔奖委员会确实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但是考虑到参与工作的人数太多,就放弃授奖予他们。像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功能、治疗佝偻病的维生素D、性激素、局部麻醉等等的重大生物学发现,都是出于这种因素的考虑而没有授予诺贝尔奖。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更加严厉的警告,诺贝尔奖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作调整,从授奖的学科范围到授奖的人数都应该扩大,如果仍然坚守19世纪的观念,诺贝尔奖将被科学界抛弃。

100年前,瑞典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用他自己的遗产成立了诺贝尔奖,自次年开始正式颁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著名科学家和前诺贝尔奖得主曾公开批评诺贝尔奖追不上时代。负责评审诺贝尔奖的瑞典皇家学院,正考虑是否要进行改革以维护该奖权威。英国《自然》杂志披露,诺贝尔奖的改革计划呼之欲出。

  今年正好是权威的诺贝尔奖一百周年。由于时代变迁,诺贝尔奖不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据透露,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正在重新给诺贝尔生前所规定的“在过去一年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作出定义,以及考虑对科学重新划分范畴和学科,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消息说,由于外界批评诺贝尔奖不再能反映当今科学发展,负责颁授诺贝尔奖的皇家瑞典学院目前正考虑作出重大变革,改变科学奖的颁奖模式,如增设奖项等。

  诺贝尔化学、医学及物理学奖近年受到愈来愈多来自学术界的批评,不少科学家和前得奖者均指出:得奖的研究项目并不能反映当代顶尖科学的最新趋势,例如天文学及基因研究等近年急速发展的科学备受忽视。现在,愈来愈多社会公众开始批评诺贝尔奖把理科仅仅分为物理学、化学、医学三科,不能反映出科学的最新发展,诸如天文学、基因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没有名列其中。另外,现今的科学研究往往是一批科学家甚至整个机构的集体成果,但诺贝尔奖规定每个奖项最多只可由三个人分享,这样会造成不公平现象。一些同时从事研究的人因名额有限而无缘获奖,例如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

  一名曾获诺贝尔奖的英国学者,直指近年得奖的研究项目愈来愈晦涩难解,物理学奖的研究尤其有钻牛角尖之嫌。他说,近年很多得奖物理学家其实不过发现了某种粒子,这些发现对促进科学发展根本没有多少重要贡献。他不客气地说:“一些科学家因而孤芳自赏,以为自己的研究非常重要。”

  曾最先发表不少诺贝尔奖得奖论文的科学杂志《自然》的编辑麦杜斯爵士也说:“诺贝尔科学奖已追不上当代科学的发展,这正是问题所在。”

  负责审核诺贝尔奖提名及决定得奖名单的瑞典皇家学院也承认,有需要检讨评选准则,以免因曲高和寡而影响诺贝尔奖声誉。学院一名成员说:“例如去年物理奖的得奖者到底研究什么,解释起来可真令人头痛。”

  一些公正人士指出,西方价值观主导获奖结果。诺贝尔奖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但评审团的决定仍然以反映西方价值观为主,而遴选过程趋于保守。以去年和平奖得主“无国界医生”为例,评审团似乎是对西方政府主张的“人权高于主权论”作出肯定,因为“无国界医生” 除进行人道救援工作之外,还以“人权至上支持干预”为原则。同时,和平奖评审团部分成员是挪威国会选出。二次大战后,挪威工党在国会势力强大,因此他们选出的评审团具有左倾色彩,但近年随着工党衰落和极右政界人士的加入,却令诺贝尔奖的亲西方白人精英保守色彩更浓。

  皇家瑞典学院上周承认,他们开始关注诺贝尔奖的声誉。评审委员会正在检讨应否跟随诺贝尔所规定的“在过去一年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准则,以及考虑对科学重新划分范畴。其实,诺贝尔基金委员会也曾在1969年增设经济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学会秘书巴拉尼说,当时的委员会曾宣布不会再设立任何奖项,“但这决定是当年的委员做出的,而委员也是在变。”

  还有批评者指出,诺贝尔奖每年必定颁奖一次,具有重大突破的研究或作品并非年年都有,皇家学院得接受事实,等上几年才颁一次奖也可以。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综合考察100年来的诺奖颁发情况后会发现,把科学奖项授予“最近一年的最大科学成就,非常困难。因为科学成就需要检验,而检验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选错了奖励项目的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

  19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告中说,由于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决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他。许多科学家认为,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无法和相对论相提并论。因
此,科学家们认为,不是爱因斯坦不够格,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选错了奖励项目。

  费米证明经中子轰击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8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基于证明经中子轰击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授予费米诺贝尔奖。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费米是否该得奖,而同样在于选择哪项成果作为授奖依据。费米是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贡献是多方面的。对此,费米本人也不满意。在颁奖演说中,他指出了自己工作不足的地方:哈恩和斯特拉斯发现,在衰变过程中,放射性铀产生的钡,由此必须重新认识超铀元素。把新元素研究和原子核反应研究一起当做费米获奖的理由,显然不妥。

  斯维伯格研究布朗运动

  对于斯维伯格的奖,也是持疑义者多。192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化学奖,以肯定他在布朗运动研究方面的成就。可是,在颁奖仪式上,斯维伯格演讲时,一句也没有提及布朗运动研究。众多科学家认为,斯维伯格关于布朗运动是一种振动的观点,不可接受。他的科学贡献中最大的成果是发明了超速离心机。这个机械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关键设备,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赫治疗结核病

  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伟大的医生科赫。在世界生物学界,对于选择结核病的研究成果授奖,许多人持异议。1876年,科赫找到了炭疽病的病因;1882年,科赫发现了结核病菌;1884年,他又确认了霍乱病菌;1896年,他在南非战胜了口蹄疫;1898年赴意大利考察儿童疟疾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内科医生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确实功勋卓著。但是,作为科学家,科赫的贡献不仅是治疗结核病等传染病,而是确立了现代细菌学的方法,显然,他创立的确认病菌的方法、确定病因的原则都比结核病研究要重要得多。因此,授予科赫诺贝尔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选择结核病研究作为获奖的科学贡献是失当的。

  选错了授奖对象的诺贝尔奖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一位是加拿大的巴丁,一位是苏格兰的迈克劳德。颁奖后不久,科学家们提出了异议。因为在进行胰岛素实验时,作为所长的迈克劳德根本就不在现场,更激起公愤的是诺贝尔奖把巴丁的真正合作者贝斯排除在外。这是多么的不公平!

  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丹麦的费比格,以肯定他发现了致癌寄生虫。这早已是公认的错误。另一些得主是否确有资格得奖都有疑问。

  1918年的化学奖颁给了弗里茨·哈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毒气,战争中死于毒气的人不计其数。哈伯自己在战后都感到罪孽深重,以至于怕被人认出来而故意蓄起了胡子,并到外国去避了一段时间的风头。

  1949年医学奖的共同获奖人之一、葡萄牙人伊加斯·莫尼兹的贡献是开创了脑叶切除手术。但行家认为,他在193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脑叶切除手术的小册子对手术效果的介绍含有夸大不实之词。他说手术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记忆,而事实上约有一半的患者术后有意识和行动上的障碍,如感情冷漠,行动迟缓,神经紧张,失去方向和时间感等。

  195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授予了瓦克斯曼,这是违法的。因为早在两年前,美国法院已作出判决,夏芝是瓦克斯曼的全面合作者,他们共同发现了链霉素。对此,美国报刊进行了充分报道。然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居然说不知道。这本身也成了轰动世界的新闻,许多国家把它登在报纸头版头条。

  无缘诺贝尔奖的大家

  早在诺贝尔奖首次颁奖之前32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排列规律。从此以后,世界上所有科学课堂都讲授这个内容,这是多么巨大的科学发现。可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始终并没有授予他任何荣誉。这位1905年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在1906年又以一票之差与诺贝尔奖失缘。1907年,他告别人世,给诺贝尔奖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现代内分泌学科的创始人厄万斯,33岁就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不但确定了老鼠的生长激素、发情周期,而且发现了抗不孕的药物维他命E。这些成就举世公认,诺贝尔奖委员会也承认:“即使与其他人竞争,他失败了,但也是值得获诺贝尔奖的。”可是,值得并不等于现实。

  1944年,阿维利证实DNA是遗传物质,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发现,现代生物学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在此之后,建立DNA分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阐述DNA生物合成机理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发明DNA复制技术的科学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可是,DNA的发现者或确定者始终没有被授予诺贝尔奖。阿维利完成这项惊世之作时已经67岁!当诺贝尔奖委员会认识到他的发现伟大之时,他已经谢世了。

  二十世纪未获诺贝尔奖的

  五大科学发现

  由于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要求将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中“对于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加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坚持许多不合理的评选规则,致使二十世纪的一些最重大发现并未获得评选委员会的“青睐”。

  相对论

  根据已公开的诺贝尔奖评选档案资料,在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几十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但是,当时身为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191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考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直到1921年。

  “哈勃定律”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揭示出在无垠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一名小小的成员”。哈勃首次提出,在银河系之外存在大量星系,并认为遥远的星系在其光谱中产生显著的“红移”现象。哈勃的理论认为,“红移”最快的星系就是离我们最远的星系。这也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由于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团仍坚持旧的评选规定———天体物理学的发现不在评奖范围内,使哈勃失去获奖机会。

  “岛屿生物地理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罗伯特·麦克阿瑟和爱德华·威尔逊运用数学研究并创造性进行实地考察后提出,物种是如何移居新领地的理论,使世界科学界为之震惊。今天,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者运用这一理论,能计算出为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的生存需要多少栖息地;进化生态学家利用这一理论,对物种构成和物种的灭绝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大陆漂移”理论

  球物理学家韦格纳在1915年提出地球陆地漂移的理论时,遭到很多人讥笑,认为大陆漂移说荒诞不经。韦格纳于1930年因进行科学探险考察在格凌兰遇难。后来,一些科学家继承了韦格纳的事业,继续对大陆漂移理论进行研究,并完善了他的理论。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获得有关这一理论无可辩驳的证据时,韦格纳已经不在人世了,他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意识与无意识”理论

  1929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轰动一时的“意识和无意识及其对行为影响的理论”。但这一理论并未使他获诺贝尔奖。据说弗洛伊德死前一直认为,10年后诺贝尔奖评委会会打电话告知他获奖。但因在诺贝尔活着的时代,心理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心理学理论不会被列入评奖范围,研究心理学的人必会被拒之门外。



  诺贝尔遗产有多少钱

  诺贝尔到底有多少资产,这是连诺贝尔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要把他的全部资产变成现金,这本身就是一个牵涉到多国经济和法律的巨大工程。

  经索尔曼等人数年在多国之间来回奔波,终于在1900年对诺贝尔遗产的清理有了一个
初步的轮廓。

  诺贝尔在各国资产变换为现金后的一个主要清单如下(这是一个在诺贝尔资产变换现金过程中已被大大地贬值和打了折扣的清单):

  瑞典5,796,140.00
  挪威94,472.28
  德国6,152,250.95
  奥地利228,754.20
  法国7,280,817.23
  苏格兰3,913,938.67
  英格兰3,904,235.32
  意大利630,410.10
  俄国5,232,773.45
  总计:33,233,792.20瑞典克朗

  遗产变换为现金的总额33,233,792瑞典克朗,约为920万美元。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诺贝尔的这笔遗产确实都是一笔巨额遗产。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评选章程规定,一项资金既可以完全由一人获得,也可以由两人或多人平均分享。其中,和平奖除了可以颁发给个人、两人或多人之外,还可以颁发给某一组织和机构。

  按章程规定,获奖者每年除了可以获得当年颁发的那份数额可观的奖金之外,还可以获得一枚金质奖章和一份获奖证书。由于诺贝尔基金的主要基金每年是变化的,其基金所得纯收入也就每年有所不同,因此每年的每项奖金数额也就各不相同。例如,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每项奖金的数额约为15万瑞典克朗,约合4.2万美元。此后,由于在债券、股票、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获利,诺贝尔基金不断增值积累,其奖金金额也在逐年增长。80年代之后,每项奖金的数额增加到100多万瑞典克朗。到了90年代,每项奖金数额又有较大增长。例如,1993年每项奖金为67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84万美元。又如,1996年的每项奖金已增加到74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112万美元。

  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不虚度此生了。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

  这样的“凤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数得着的几位:

  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并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由于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获诺贝尔奖的夫妇

  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

  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

  获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里夫妇。

  获诺贝尔奖的父子

  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布拉格父子。

  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姆逊父子。

  分别荣获1929年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奥伊勒父子。

  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玻尔父子。

  分别荣获1924年和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西格巴恩父子。

  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

  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

  荣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

  荣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

  荣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崔琦。

  诺贝尔科学奖女性获得者

  玛丽·居里:1903年、1911年分别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

  伊伦·约里奥·居里: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柯里:194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梅耶:196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霍奇金: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雅洛:197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麦克林托克:198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莱维·蒙塔尔奇尼:198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埃利昂:198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努斯莱因·芙尔哈德:199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姗姗来迟的诺贝尔奖

  杨振宁、李政道是幸运儿。令人羡慕的不仅是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更令人羡慕的是他们的工作在惊人短的时间内赢得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可,从论文发表到获奖只有一年时间。

  一年之内就获得诺贝尔奖,这简直是奇迹。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没有他们这么幸运。

  如盖尔曼获得诺贝尔奖时,国际物理学界相继发表文章认为,这是等了6年多的事情。所以,1969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结果时,物理学家们没有表现出格外热情欢呼的姿态,因为6年来大家一直认为“今年的诺贝尔奖应该授予盖尔曼”。

  等待五六年还算是比较短的。伦琴,1895年就发现了X射线,1901年才得奖;贝克勒耳,1896年发现天然放射性,1903年才得奖;1902年,卢瑟福发现一系列放射性元素,1908年才得奖;阿尔瓦雷斯,1960年发现基本粒子的共振现象,1968年才得奖;薛定锷,1926年建立了量子力学,1933年才得奖……

  等待十年八年的也比比皆是。如能托斯,1912年发现热力学第三定理,8年之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玻尔,1913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轨道理论,直到1922年才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劳伦斯,1931年制造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1939年才获奖;西博格,1941年证明钚的存在,1951年才得奖……

  等待十几年、二十几年乃至三十年的也不稀罕。如研究黄热病的南非科学家马克斯等待20余年,于1951年获得诺贝尔奖。对于物理学奖得主泡利来说,诺贝尔奖也是迟到的喜讯。从他发表获奖论文到获奖,间隔了不平常的21年;科赫从发现结核病菌到获奖等了23年;发现宇宙射线的赫斯,等待25年才获奖;贝斯久等29年,于1967年获得了物理学奖。相比之下,佛里斯更惨,等待了半个多世纪:1919年就发现了蜜蜂跳圆圈舞,1925年发现跳摇尾舞,直到1973年才获得诺贝尔奖;早在1931年,“热力学第四定理”的发现者拉路斯就发表了论文,但是直到40年代才被人接受。37年后即1968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才授予他化学奖;1911年劳斯就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伟大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关注。导致劳斯直到85岁才获奖。

  兰德斯坦,23岁获得博士学位,33岁发现了人类的ABO血型,那是1901年。直到1930年,即29年后,诺贝尔奖委员会才将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兰德斯坦,此时他已经62岁。波恩早在28年前就发表了获奖论文(关于波函数的统计分析)。当他获奖时激动地说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压倒多数的物理学家都承认我的波函数统计分析,但是也有不承认的,诸如像普郎克、爱因斯坦、薛定锷等著名科学家,因此,我的这项研究成果足足等待了28年才获得诺贝尔奖。”为了回避科学家之间的争论,诺贝尔奖委员会采取了延迟授奖的办法。1946年化学奖得主萨姆纳、1953年化学奖得主赫尔曼、1970年物理学奖得主阿尔芬等等都为此经历了超长的等待期。

  影响我们生活的诺贝尔奖

  -1913年荷兰实验物理学家昂内斯,他在1908年首次发现低温条件下的某些金属有超导现象,并由此开拓了低温物理学和超导物理学这些新的物理分支,从而获得当年的物理学奖。

  -1921年1910年,索迪最先提出了同位素概念,次年他又提出了同位素假说,即同一种化学元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种存在可能是元素存在的普遍现象。索迪还在实验中独立发现过一些元素的40多种同位素。这样,他就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23年糖尿病也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症。1922年,苏格兰生理学家麦克劳德和加拿大医药学家班廷,同时发表了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论文。这一消息立即在西方医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在此之前,他们两人都已经过一系列中间实验,用他们所提取的胰岛素在控制糖尿病的病情方面取得成功。这样,他们两人也就共同分享了192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1930年印度实验物理学家拉曼发现可见光的类似于康普顿效应的“拉曼效应”。他因此获得1930年的物理学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奖项的亚洲人。

  -1934年美国核化学家尤里是以核化学成果获奖的另一位著名的核化学家。1931年,尤里首先发现一氢的同位素重氢。重氢就是氘,而氘的氧化物也就是重水。重氢的发现对于核裂变反应和氢核聚变反应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铀核裂变而言,重水可做铀核裂变的减速剂。对于氢核聚变而言,氘又是可用作热核反应的重要能源。正是由于重氢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技术意义,尤里也就获得了193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35年1932年,卢琴福的学生和助手查德威克在实验中发现了穿透力很强的中性粒子,中子的发现,一方面打开了人类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另一方面又为人类进一步进行人工核反应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实验手段。查德威克也就因此获得1935年的物理学奖。

  -1938年意大利实验物理学家费米在罗马大学改用中子进行人工核反应。当他用中子对当时已知的92种元素逐一进行轰击实验时,不但发现了许多元素的同位素,而且发现了著名的慢中子效应,即经过石蜡减速之后的慢中子更能引起人工核反应。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实验发现,费米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后来核能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初步的技术基础。

  -1939年美国的劳伦斯,在1932年设计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这种加速器既可用于核物理实验,也可用于早期的粒子物理实验,他因此单独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9年1935年,多马克发表了有关药物的实验报告之后,立即引起了一系列磺胺类药物的发明。这样,磺胺类药物就成为人类征服链球菌感染的各类疾病的有效药物。1939年,由美、法、英等国医学家提名,多马克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当多马克回信表示愿意受奖时,希特勒的盖世太保却逮捕了他。这样使得多马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前往斯德哥尔摩正式领奖。

  -1945年在磺胺类药物发明之前,青霉素早已在1928年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1938年,牛津大学的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病理化学家钱恩等人合作进行青霉素的开发研究,终于在1940年研制成功最初的青霉素制品。在经过一系列的动物中间实验之后,证明青霉素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的疾病确实具有特殊疗效。1941年,青霉素投入临床使用获得成功,1943年实现工业化生产。

  1945年,诺贝尔基金会把当年的医学奖授给了发现青霉素的三位元勋: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他们三人作为生命卫士所建树的伟大功勋,将永远是一座立于全人类心中的巍峨丰碑。

  -1952年除了青霉素三元勋之外,另一位被人们永远怀念的抗菌素元勋是发现链霉素的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1939年,瓦克斯曼从土壤中发现了一种链丝菌。经过实验研究,他发现链丝菌对于结核杆菌具有强有力的抑制和杀伤作用。结核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等疾病的病菌,而当时已投入临床使用的青霉素对结核杆菌不起作用。这样,链霉素的发现与发明,便成了治疗结核的有效抗菌素,瓦克斯曼也因此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54年1948年,美国医学家恩德斯与他的两名助手韦勒和罗宾斯合作,成功地发明了在试管内培养小儿麻痹症病毒的简易方法。正是以恩德斯等人的方法为基础,美国病毒学家索尔克和萨宾先后培养出了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索尔克疫苗”和“萨宾疫苗”。自此之后,人类才算走出了小儿麻痹症的阴影。为了表彰恩德斯、韦勒和罗宾斯所作的开拓性贡献,1954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授给了他们三人。



  诺贝尔科学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公正度的科学奖,从1901年首次颁奖至今,诺贝尔科学奖走过了整整一百个年头。其间,它见证了20世纪几乎全部科学重大发现、发明,可以说诺贝尔科学奖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缩影。

  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与明德创意集团、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制作的22集电视专题片《百年诺贝尔》,将在诺贝尔奖首次颁奖100周年和2001年度诺贝尔奖颁奖之日开播(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历程》栏目从2001年12月10日起,周一至周五每天21:40播出一集,每集20分钟)。该节目邀请20多位国内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以谈话的形式,介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人生经历,展示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新的教育观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第一集《百年诺贝尔》

  瑞典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诺贝尔一生醉心实验科学,尤其是炸药的研究。在诺贝尔逝世前,他的全部资产已达到900多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 多亿美元。然而他却在遗嘱中将这笔巨额财产几乎全部用于设立奖金,其中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和平奖。

  在诺贝尔遗嘱刚刚公布的时候,人们对他的举动还不能完全理解,包括他的亲人和同胞,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百年后,当初诺贝尔执意设立的奖金却成为瑞典人最引以为豪的骄傲。其中的三个科学奖项从1901年第一次评奖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年,以其权威性和公正性而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和尊重的科学奖项。

  一百年来,诺贝尔科学奖不仅见证了20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而且因为其对基础科学的重 视和对科学人才的奖励,推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研究热情。


    这个十一,中国人都玩的不亦乐乎。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没闲着,都挺热闹。这不,这几天以来,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一一揭晓,结果美国人大获胜利,得到了绝大部分的奖项。于是大家羡慕也罢,妒嫉也罢,都是人之常情。但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各大报刊和媒体居然说美国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因为他们有钱,更有甚者,用“金钱堆砌的美国诺贝尔奖”作标题来做吸引眼球。

    诸位,美国的诺贝尔奖真的是用金钱堆砌出来的吗?
    其实,大家心里明白:如果金钱能够堆砌得出来诺贝尔奖,那么诺贝尔奖可真的要被中国人垄断了。君不见中国的大部分形象工程,才真正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前一段时间有网文说中国大部分的县市存在的形象工程,大概不会有错。就连奥运会,中国每个项目都有很长时间的集训,这都是要花钱的;虽然中国在本次奥运会上排名第二,但这只是竞技体育,而大众体育呢?中国人有多少人进行体育锻炼呢?国家又在大众体育上面做了多少工作呢?体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将大量金钱花在竞技体育上,真是舍本求末;结果是中国的奥运金牌越得越多,而大众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说远了,还是回到诺贝尔奖上面来。说美国用金钱堆砌诺贝尔奖,换句话说,其他国家没在基础研究上投入,或者说投入很不够。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基础研究很重要,傻子都知道,难道政府不知道?就我所知道的只言片语,国家不但投了钱,而且不在少数。不用说名目繁多的各种科研基金,光863计划,国家就投入了多少?问题在于大家都去申请,十万百万的申请,申请到了以后都干了些什么?在我看到的是科研楼越建越漂亮了,各种专家教授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但他们的科研成果呢?有多少人是冲着基金而匆匆忙的立项,拿到钱以后,就找几个研究生做做,接着再去找第二个项目、第三个项目……至于研究成果,反正政府好骗,实在不行还有关系呢。

    话说到这里,中国人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原因有千千条,唯独金钱不是理由,真的。想想“两弹一星”的时候,国家是多少贫穷;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国家在全力支持这个工程,但“结晶牛胰岛素”呢?……这么多年了,作为中国人,是该想一想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小生在这里说几点,可能是管中窥豹,但可以用来抛砖引玉。

    首先是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喜欢死记硬背。而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试(高考),而考试又喜欢标准答案。这样,大家以为学习就是背书、考试,而考试只管“1+1=2”绝对不能等于“3”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讲究中庸,不鼓励竞争。在学校,那个学生调皮一点,老师就会打击他。总之,社会是要求学生听话。这些都是大家深恶痛绝的,可惜那些所谓的专家,这么多年来,研究经费不知道申请了多少,到现在还没有解决一点点问题。

    其次是社会。这是怎么样一个社会啊?有一句话说到“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开张”发展经济、赚钱是很重要,但十三亿人啊,人人都去赚钱,这样的社会多么可怕啊?多少畸形啊?十个手指都有长短,但十三亿人却只有一个目标……英特尔的格罗夫有一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基础研究更是这样,如果你想赚钱、想要跑场,就不要当科学家,可以很确定的说,你搞不出成果,也赚不了太多的钱。但是看看我们的科学家、专家、学者、教授,有多少是在认认真真的搞研究,而不是在跑名利场。一个十多亿人的社会,应该是这样一个社会:有一门心思赚钱的、有埋头做研究的、有天生喜欢冒险的、有一辈子作义工的、等等等等。

    还有就是我们的科研人员。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一个人做一点科学研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作某一个研究。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浮躁的氛围中,科学研究也难免浮躁,但我们不管是干什么,都要静下心来做点事情。做研究不是为了申请基金,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要静下心来做。

    得奥运会金牌不是体育的目的,同样,得诺贝尔奖也不是基础研究的目的。他们的目的都一样,就是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真的,国家才有很多地方不如人,但不要拿客观条件来找理由。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