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名人讲坛

对神经科学发展的思索

时间:2006-03-28 10:4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aowanyang 点击: 846次
特约通讯员:薛祖玲吴兆路记者:

  王春首席:杨雄里院士

  时间:2005年2月4日上午8:30

  地点:复旦大学神经生物研究所

    ■编者按

  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称为“脑的十年”,欧美、日本等国家掀起了脑科学研究的热潮;步入二十一世纪,探索大脑活动的高级功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科学活动之一,是各国科学家们正在角逐的前沿热点。在这股热潮中———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国以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为研究目标的973项目上马。在脑功能方面,该项目研究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学习和记忆、语言等高级功能;在脑重大疾病方面,则研究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对策。

  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它怎样进行学习、感知和记忆?它的情绪、语言、意识等功能是如何产生的?当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脑重大疾病日益危害人类健康时,人们是否能够了解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杨雄里院士告诉记者,这一切的关键,在相当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对神经活动基本过程的了解。

  记者:上世纪90年代被称作“脑的十年”,欧美、日本等国掀起了脑科学研究的热潮,我国设立“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项目出于怎样的考虑?

  杨雄里:在国际脑科学研究热的大背景之下,我们这个项目设立的初衷是将当时国内神经科学的优秀人才组织起来,开展神经科学若干前沿领域的研究,希望做出一些好的工作,并培养出一支队伍来。五年前,包括我在内共有5位院士参加,教授一级的研究骨干有40多位,队伍庞大。项目内容几经改动,起初的脑功能研究偏重理论,后来为了与国家人口和健康计划相衔接,改成脑疾病研究,再后来考虑到973项目偏重于基础性研究,于是将脑功能和脑疾病挂起钩来。因此,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项目。

  记者:人类对自身大脑的好奇由来已久,“只要脑的奥秘尚未大白于天下,宇宙将仍是一个谜。”我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杨雄里:我们的研究分两大块: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在脑功能方面,研究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神经信号如何发生和调制?神经信号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息如何编码和加工?神经元如何生长与发育?等等)以及学习和记忆、语言等高级功能。在脑重大疾病方面,则研究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对策。

  记者:这个项目取得了什么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与国际同类研究相比总体情况如何?

  杨雄里:我不倾向于使用“突破”这类字眼。神经科学的特点和基础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这一学科领域不大可能产生像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所做出的革命性发现,只能说在理论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的阶段性进展。

  应该说,本项目取得了非常可喜的研究进展。我们的主要论文都发表在SCI杂志上,有相当一部分发表在本学科第一流的国际杂志上。在5年的项目实施期间,共有482篇标有受本973项目资助的、以中国神经科学家为通讯作者、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论文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这是“8.5”“9.5”攀登项目“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的情况所不能比拟的(“8.5”“9.5”攀登项目在SCI杂志共发表SCI论文141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人员在国外的工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显示了中国神经科学家的能力和水平,对我国神经科学的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不倾向以“国际领先”的字样来描述研究的水平。但可以说,在神经科学的若干领域,我们的研究工作已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客观地说,在脑功能研究方面,我们和国际一流水平的距离更接近。在脑疾病研究这一块,由于国际上起步早,投入力量相当大,我们的差距更明显些。当初立项的时候,就有评委问:为什么要安排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的研究。我们的回答是:这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虽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但我们需要部署力量推进这方面的研究。现在看来,这一部署起到了作用,经过5年的努力,差距缩小了,取得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

  记者:这个项目历时5年,您和您的同事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您怎样看待这项工作的意义?

  杨雄里:这个项目里尚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可做。实际上,其中每一个课题都可以作为一个973项目单独展开研究。目前脑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脑重大疾病的防治对策与脑的基础研究联系越来越紧密。脑疾病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神经活动基本过程的异常,如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化学传递、信号传导等的异常。对神经活动基本过程的研究所得出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每一个重要进步都会在实践中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影响。

  本项目在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研究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重要成果。而且,对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组织、培养和造就了一大群年轻的优秀人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又通过滚动的方式,进一步吸引了近年涌现的年轻科学家。现在,这些中、青年科学家已成为中国神经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记者:能否请您预测一下今后的脑科学研究前景或脑疾病治疗方面的重大进展?

  杨雄里:无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对神经系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将不断深入、拓展和推进。这方面的研究,至少在可以预计的将来,仍然是神经科学发展的主流。

  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方面,神经系统的发育问题将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神经元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如何获得作为神经元的个性?是什么样的因素或线索把它们引导至正确、特有的位置?进而,神经细胞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外周组织之间的有序连接,是如何建立的?这些都是脑和神经系统实施正常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在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关键期),神经元及其连接会因环境和功能的实施发生显著的改变,这种可塑性对于机体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其所蕴涵的细胞和分子机理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对神经发育过程的阐释,对于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的改善和促进也将可能提供启示。特别要提到的是,了解在发育过程中遗传基因突变如何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结构缺损将可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还原论研究途径(即将神经活动归结为对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事件的研究)的局限性,而强调以整合的观点来研究脑和神经系统。近年来,对大群神经元组成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以及对不同脑区神经元如何协同活动以实现复杂功能的探索;应用无创伤脑功能成像技术(PET,fMRI等)、多导程脑电图技术对脑高级功能的分析,以及神经元活动与行为相关研究的蓬勃开展,反映了科学家的这一理念。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对脑高级功能(认知、语言、智力、思维、意识等)的认识还刚刚开始。在根本的意义上,我们离哪怕是粗浅地回答人们目前提出的问题:“我们如何思维?”“意识是什么?”“我们为何会有意识?”还十分遥远。脑的高级功能并非是细胞、分子层面上的事件的简单集合,而明显表现出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因此,我们显然需要发展与探索物质世界迥然不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我们已经看到了初露的曙光,但期待旭日的光华,尚需足够的耐心。

  杨雄里院士出任“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之前,早就是“八五”、“九五”攀登项目“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的首席科学家。关于“首席”,杨教授称并不意味着自己是第一权威,本项目组另有院士4位,教授级的研究骨干40多位。脑科学的分支是如此之多,发展如此之快,他个人所具备的知识仅是沧海一粟,杨教授更愿意称自己为项目的“组织者”。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