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名人讲坛

弗洛伊德的百年梦话(2)

时间:2006-05-14 15:48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中新社 作者:admin 点击: 1923次

    20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用狗做条件反射试验时得出结论,认为梦的本质是“大脑神经细胞的无规律活动”——巴甫洛夫将那些无规律活动的神经细胞称为“警戒点”,它们负责在脑神经普遍抑制的状态中保持清醒,以备随时醒来。

    在这种观点中,梦没有意义,它只是大脑的噪声。

    巴甫洛夫梦理论问世后就屹立在弗洛伊德的对面。而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科学界曾把巴氏观点奉为惟一正统。

    到了20世纪30年代,脑电的发现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给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力武器。30年代到50年代,人们借助脑电观察到,脑内负责清醒/睡眠切换的,并非巴甫洛夫所说的“警戒点”,而是位于脑干的一个网状系统——这一发现表明:睡眠不是觉醒状态的终结,而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另一种形式的活动。

    换言之,做梦是人的另一个脑在思考问题。由此,对梦的意义的考察便重新具有了实证价值。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人睡眠时的快速眼动现象,而当快速眼动发生时,人就是在做梦。由睡眠过程的脑电图可推断,一个人每夜一般会做4~6个梦,累计用时1~2小时。快速眼动的发现使人们终于可以切实地抓住梦的踪影了,但这离揭示梦的意义还差得远。实证研究显示出的结果,始终与弗洛伊德理论若即若离。

    沈政,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曾在电视讲座中宣称亲身参与过这样的试验:当受试者在睡眠中出现快速眼动现象时,用喷雾器将清水喷在他的头上,然后将他推醒问他梦见什么。受试者回答:“哎呀!这雨下得好大!”也有人说,不是下雨而是“在大海里游泳,我怎么游也游不动,很着急”。总之梦的内容离不开水。还有,实验者把受试者的小腿托起来折两下,再放平,之后将其推醒问他做了什么梦,这时候受试者主诉的梦几乎都和运动相关,要么是梦到有人追赶,要么是掉进深渊。

    很自然地,这类由身体刺激造出的梦会被人用来否定弗洛伊德的观点——弗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

    而辩解者则言称,弗洛伊德一直是承认外界刺激的,他指出梦的材料来自三方面:身体状态、日间印象和儿童期的经历。外界刺激固然能造出特定的梦,但这只能说明身体刺激是组成特定梦境的材料之一,而无法全面否定梦是欲望的满足。

    60年代,脑电放大仪和计算机科学的介入,使包括梦在内的人类睡眠行为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周仁来教授介绍了一些认知过程与睡眠关系的发现:人在睡眠时可能也经历着学习的过程,即把白天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存储、组织和加工,梦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实验表明,把正在做梦的受试者连续唤醒,受试者的记忆力会出现快速衰退,几天后会精神紊乱,负面影响甚至比把人从不做梦的深睡状态唤醒更严重。

    作为坚持实证方法的认知学派学者,周仁来的工作恰恰就是要给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提供实证支持。周将希望寄托于功能性磁共振和神经成像技术的发展。“这是一个解码问题。即便梦的内容收集只能靠主观报告,只要有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和记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不是不可能。”

    周认为,在未来,通过某种解码技术,将梦的内容最终像放电影一样呈现出来,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几乎是必须的。

    原始人的来信

    精神分析学派是对梦最为重视的心理学流派。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在对弗洛伊德进行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前行。

    在朱建军看来,和弗洛伊德相比,荣格、弗洛姆等后世精神分析大师更深地发掘了梦的奥秘。

    荣格释过数以万计的梦,他不认为梦仅仅是为了满足愿望,也不认为梦进行了什么伪装,梦展示出做梦者自己内心被忽视被压抑的一面,因此梦的本质不是愿望的满足,而是启示。

    “曾经是弗洛伊德学生的荣格,确实是站在了弗洛伊德的肩膀上。”朱建军说。

    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说。他指出,在人们的梦里,有时会出现极为相近的情节,孩子或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会做出有极为深刻的哲理和象征意义的梦。这是因为人类经历过的一切都在每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中留下了痕迹——这就是集体潜意识。不同人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内容是几乎相同的,因为人们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心灵史。

    荣格关注到个人心灵蕴藏着的人类集体潜意识,而弗洛姆则指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一样也有潜意识——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会在梦中出现,或在其他象征性的活动——比如畅销书主题或有巨大影响的电影等——中表现出来,成为流行的风尚。

    朱建军研究了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梦的特点:“前一段常见‘赶不上火车’,近来‘考试’一类的梦增多。这些梦固然有多种可能的象征意义。不过常见的是:害怕‘赶不上机会’和‘面临考验’。”

    虽然不同的主观派研究者将梦的文化意义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推展,但是各家明确坚持的一点是,梦所用的语言是象征,而这种原始的表述方式几乎是解梦的惟一通路。

    “在我们现代人熟悉的逻辑思维之外,还有一种更古老的思想方式,这种方式在诗歌、梦、气功、宗教、精神病的妄想中可以看到集中的表现,这就是象征思维的能力。有人认为,在人类进化的这个岔路上,走向逻辑思维也许不一定是最有利的选择。”朱建军对本刊说,正是基于此,他把梦形象地称为“原始人来信”。

    关于梦的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梦的研究,在实证和主观两条梦路上,貌似渐行渐远。虽然如此,今天来看,它们还是在态度上取得了一些共识。

    首先,解梦在心理学的临床治疗方面的作用基本得到了公认。心理学者和心理医生普遍相信的一点是,人们虽然不愿意对别人坦白内心,却不在意给别人讲一个自己的梦。对心理医生来说,一个梦所讲述的,也许比几次咨询中所了解到的还要多。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