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中国科学报:青年教师职称评定之痛

时间:2012-05-31 15:26来源:科学网 作者: 点击: 76次

  围绕着职称晋升与学术良知,近期的中国高校学术圈并不平静。

  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的职称评定标准除了行政化的问题,还体现在高度的简单化。如果不改变行政化的大环境,在目前的体制下,只能从道德角度强调行政人员、学术人员自律。

  湖南高校职称评委开房收钱,被称为“已是公开的秘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副教授谌洪果对媒体表态:“这辈子坚决不再参评什么教授职称了。”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江南,专注教学忽略科研,被学院停止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

  想要晋升,不少人就要蹚利益这片浑水;想要专注,一些人又要被标准驱除。如何处理“锦绣前程”与“内心坚守”,一些年轻的高校教师“被陷入”尴尬境地。

  论文看口袋,课题看人情,职称看运气

  “论文看口袋,课题看人情,职称看运气”,安徽一家省级院校讲师夏言的一句顺口溜,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青年教师评职称的辛酸。

  “可不是嘛,论文的版面费触目惊心。”辽宁某“211工程”高校讲师李青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一位朋友为了评职称,在社科院一个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光版面费就花去了2万元,“这还是认识里头的人,不然还不给发”。

  花钱,还不是让夏言最纠心的问题。“论文投稿与职称挂钩,核心期刊一看论文署名处是讲师,不管质量好坏,直接就搁到一边。”夏言坦言,身边同事发论文常遇到这个问题。

  而让李青“最痛苦的事”是课题怎样也申请不下来。“我工作后申请了五六次课题,每年申请两三次,均未成功,甚至在学校这关就过不去。”

  曾有一段时间,李青一度怀疑自己的科研水平。但是,“我不敢说我的课题比同事们的好,但他们的并不比我的好”。懊恼之际,她请教了一个外专业的审核人,对方明白无误地告诉她这样一个情况——“我还不清楚次日要去担任课题评审组的评委,可当晚就有很多人打电话来拜托投票”。

  博士并非就读于该校,且与学校学术圈里的人不熟识。李青叹言:“课题这关,我是过不去了。”

  北京某市属高校讲师方李告诉记者,评职称难的趋势,已开始向下蔓延。去年,他的两位同事各项条件齐全,但受到名额限制,连讲师也没评上。“这在过去,或是在一些‘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不可能发生的。”

  方李本人也具备了申请副教授的资格,当记者问到今年是否有申请,方李哈哈大笑,说:“没有。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学校都是快到40岁才能评上副教授。”记者追问原因,方李说:“没有为什么,这就是惯例。我们有年轻同事今年申请,但是大家都觉得他评不上,也许他只是在碰运气。”

  被赶进角落里的教学质量

  上午刚上完4节课,下午马上要参加学生活动,晚上就得写出活动总结。李青像一个陀螺,一天到晚忙得很无奈。她一个星期要上20节课,还要为本科生、研究生备课。教改后需要备课、做教案的新课,学校里的一些活动,像她这样的年轻老师就必须上。

  李青忙碌的原因并不复杂。一节课几十块钱,一个课题几十万元,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们,一旦有了课题资源,大多不愿意上课。

  她所在的大学评职称,主要考查论文、课题、教学质量、课时量。四者缺一不可,各自权重为25%。如果科研好,学校还有破格的机制。但是,她从未听说过,哪位老师教学好,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教授。

  据她介绍,在教学指标上学校主要参考课时量、督导团及同行评价。课时量有一个基本要求,会参考教学对象、基础课程。教学督导团由退休的老教师组成,听课后打分。此外,再由一位同事进行打分。

  “课时量是比较好操作的。”李青解释,教授没时间上课,依然把名字上报到教务处,然后请不差课时的年轻老师来上,或是商量商量“今年你替我上,明年我替你上”。同事之间的评价,攸关彼此利益和人情,自然分数不会低。换而言之,真正有意义的仅为分值占教学质量20%左右的督导团评分。

  与李青所在的大学大同小异,方李学校多了一项学生评分。该校大三学生小周告诉记者,得分最高的老师,往往是跟同学关系最好的老师,“教学质量如何还真不好说”。

  在教师考核上,一些高校并没有明确划分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岗位,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老师被自动归类为教学科研型,甚至在一些以“教学型”为主的地方院校,在职称评定问题上仍然对科研设高门槛。

  “都做科研去了,教学质量怎么保证?”私底下,夏言和同事们都有这样的疑问。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