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院士

《瞭望》刊文指院士制度已成学术界的诟病

时间:2006-05-24 14:07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185次

  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调推选学部委员工作的开展与延后,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的相继揭晓,社会各界对院士制度的议论和质疑一再升温。

  对这场事关“院士信誉危机”的争议,有关权威人士认为,一方面说明现行院士制度有亟待改进和完善之处;另一方面,社会上对院士的盲目崇拜、少数院士利用其地位寻租、个别人的贿选行为等,也使院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有消息证实,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表示,中科院准备在今年召开关于院士制度建设的研讨会,邀请其他国家的科学院、工程院的专家与官员共同探讨相关话题。

  院士在追捧中被“异化”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最近在京、沪、渝等地采访时发现,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愈演愈烈的“院士崇拜”现象,院士成了社会各界争相追捧的目标,院士们穷于应付各种考察、颁奖、座谈,各地方政府和单位为院士提供种种优厚待遇,甚至评选院士成了一些省市和院校的政绩工程。这些做法,表面上看,体现了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也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有专家认为,院士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的浮躁心态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政府部门或机构的各种咨询会、项目论证会都少不了受邀院士的身影;一些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批、运作少不了院士的声音;国家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各种科学成果评奖、评价更是要有院士到会。甚至扩张到社会上有不少活动为了显示档次,都喜欢邀请几个院士来参加。

  “院士们穷于应付各种考察、颁奖、座谈,用于科研的时间可想而知。一个教授在成为院士之后再难见高水平研究成果,这与‘院士’这一最高学术称号是不相符的,院士已成为社会活动家而不再是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顾海兵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直言。

  “院士崇拜”助长浮躁之风

  资料显示,国家给院士的待遇是每个月200元补贴,这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标准,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变过。但一些省、市或单位为了招揽人才,给院士各种各样的尊敬和礼遇,使得“院士”这一“稀缺资源”与地位、特权甚至金钱联系在一起,搞所谓“院士崇拜”,助长了学术界的浮躁之风。

  令人不安的还有,院士评选异化为多数高校、院所和一些省市的“政绩工程”。一些地方、部门强烈要求在院士评选上的“零的突破”。一些省市将培养院士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江西省提出,到2010年重点培养5名左右冲刺“两院”院士的后备人才。重庆也提出,准备一年拿出100万元、每年资助10名,给予正在培养的冲击院士的拔尖人才提供服务。很多高校设有“院士工程”这样的机构和项目,某些单位甚至从增选院士前一年就开始四处公关。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一位研究员指出,“院士崇拜”也是学术官本位化的体现,并有被纳入官员体系的趋势。院士在学术界既然拥有最高地位,就会拥有特权。

  现行院士制度存在缺陷

  顾海兵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曾在3年前受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委托,对中国院士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顾海兵认为,我国的“院士制度具有天然缺陷”,主要的一点就是等级制。他说,院士成了最高学术称号,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几乎公认的是,院士相当于副部(省)级。“学术界就不应该搞等级制,不应该搞什么最高头衔。”科学研究本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打破权威的过程。

  目前院士制度的另一弊端,就是院士制度的终身制。院士制度设计因其只能上不用下,且利益无限,使得评定院士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声音,如贿选、对候选人夸大其辞的评价炒作等,且评上的院士有不少也难以令人信服。

  有评论人士认为,院士的膨胀和贬值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一路高速增长,但科技的高层次创新却呈现了负增长态势。我国科技大奖——国家发明一等奖曾出现过连续6年空缺的情况,这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在中国科技创新还相当落后、科研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如此频繁地评选院士,新院士的质量就可能一届不如一届,导致院士的贬值。

  院士制度成学术界诟病

  院士制度的一成不变已为学术界的诟病,院士制度的改革势成必然。

  有教授建议,改革院士制度,首先就应该取消对院士管理所采用的官本位行政体制,明确对院士的学术专业定位。同时,建立院士的“自律机制”,取消院士终身制,采取任期制或淘汰制;改进院士选举制度,使之更民主、更公开、更透明。如此,将更有利于公平竞争局面的形成,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

  有专家建议,首先就要控制院士人数,改革现行院士选举制度。其次,要将院士荣誉与职业生涯分开,明确院士定位。院士的荣誉可以是终身的,但院士的职业生涯应遵循科研能力与年龄变化的客观规律,在退休年龄上作出限制性规定。再者,将院士与科研项目资源的分配脱钩,应当规范院士报酬。

  顾海兵认为,科学领域应该是最不讲究名分的,只有当院士真正回归于学术,淘汰所有类似于封建社会等级制的身份认定,才能彻底解决中国院士选举的内耗与负效应问题,才能使全社会真正尊重科学、尊重真正的科学家。“而这需要有自我革命、壮士断腕的勇气。”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