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陈新滋院士:香港招揽海外顶尖人才吸引力强

时间:2012-07-01 19:24来源:科学网 作者: 点击: 83次

  从新来港人士到全港“状元”,从科学家到大学校长……陈新滋人生中种种重大转变均离不开香港,他的故事是“努力总有出头天”的港式传奇。

  陈新滋,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香港特区成立15周年之际,陈校长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其个人奋斗与时代变迁造就的独特经历。他见证了香港高等院校跻身亚洲乃至国际前列的过程,冀望香港把握未来十年的“机会窗口”,拓宽与内地在育人、科研上的合作,互帮互长,更上层楼。

  香港故事:求知若渴 梦系学府

  “没饭吃不要紧,有书读就高兴。”“学本事而非拿学位、赶潮流。”年逾60岁的陈新滋反复提及这些话,对教育机会的珍惜溢于言表。

  上世纪60年代,受“文革”影响,学校停课,直接激发了时年16岁的陈新滋由广州出发,冒冬寒“游水渡河”来港。抵港初期他边做工边自学,整月无休,后来考取插班生位置升读中四,但英语只达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坚毅的他持续8个月每天泡图书馆、背生词,这样换来的成果就是荣膺全港中学会考中文学校“状元”,英文科更获A级。

  机会之门自此一次次向陈新滋敞开。他先后负笈日本和美国留学,均获全额奖学金。

  为何又回到香港?“始终是别人国家,我是在中国长大的人,很想回来。”陈新滋说,在美国公司从事工业研究十几年,他经常做一个梦,梦到自己回到日本做教授,原来是潜意识告诉他该去学府,“却还没想到会回港做教授。”

  高教发展:香港平稳 内地飞跃

  1993年夏天,陈新滋怀揣多年的眷恋重踏香港,先是在刚成立两年的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半年后到香港理工大学担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那时香港开始重视高等教育和科研,此后一直平稳提升”。

  香港回归前,陈新滋坦言,学界也有过忐忑情绪。而站在1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这些都付作笑谈。“香港最大的变化就是换了面旗帜,”他调侃一句,又正色道,“香港比以前自由,学术自由更是一直保持。在大学里,没有谁那么大胆、也没必要去打压学术研究。”

  让他对香港前途坚定信心的因素,还在于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内地大学和科研机构,真切感受到进步。“90年代初内地高校科研可以说还没开动,条件比较困难,但近十年来飞跃成长。现在,不管是工作条件,还是做大项目的可能性,内地都比香港有优势。”

  两地合作:未来十年 机会窗口

  言及香港与内地学术研究现状,陈新滋优劣具陈、直言不讳——内地虽科研经费增多,硬件条件改善,但缺乏大牌教授、“领军人物”;香港胜在招揽海外顶尖人才吸引力强,大学师资卓越,但苦于研究生数目不足,且理工科人才出路不多。

  “大将军也得有兵啊。韩信那么厉害,没兵可用的时候却只能在河边请漂母给饭吃。”陈校长“借古喻今”,指两地大学和科研机构互补合作,能创造多赢局面,而今后十年是香港教育、学术界更上层楼的“机会窗口”。

  今年“七一”,除庆祝回归外,新一届特区政府即将就任。在教育方面,陈新滋期望新政府向国家建议,开放香港高校在内地招收及培养研究生。“梁先生(指梁振英)做事比较雷厉风行,坐在他那个位子的人,‘急’才能推动事情发生。”在他看来,变化意味着机会。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