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院士探讨博士后难招原因:前景待遇成问题

时间:2012-07-07 10:41来源:科学网 作者: 点击: 109次

4月22日上午,北京2012年博士后人才引荐会在雍和宫人才市场举行(资料图片)。CFP

  博士后,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顶着光环的头衔。27年来,我国培养的9万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已有35位当选为院士,在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等重大人才和科研计划当中,博士后研究人员入选比例在20%左右。

  然而,在6月30日召开的“2012首届中国博士后院士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郑兰荪教授表示:“在我们实验室,每次交流的时候,我们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招不到或者招不到好的博士后,这是现在很多高校、研究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刚刚在北京参加另外一个会议,和同行的几位院士交流了一下,遗憾的是这几年大家都没有招收到优秀的博士后。”

  郑兰荪的看法引起了与会院士的共鸣。很多院士表示“博士后的吸引力在削弱”“博士毕业以后,首先选择是找工作,而不是找博士后流动站”“优秀的博士生跑到国外去做博士后了”。围绕这些问题,与会院士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就业压力使很多博士生首选找工作

  “现在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博士毕业以后,他首先选择是找工作,而不是找博士后流动站,当他找到了工作,尤其是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以后,他就不愿意做博士后了,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可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赵宪庚深有感触地说。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郭东明教授深有同感。他说:“目前我们的博士后演变成为,找工作的时候不太好找工作,或者不太满意,往往成为博士在就业之前的一个缓冲期。”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焦念志教授认为“非常现实。”他说,“很多人关心博士毕业以后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甚至是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就可以了,不见得非要多么好。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年轻人踏下心来好好做科研。”

  从事微型生物海洋学研究的焦念志,以亲身经历进一步阐述了这个现实的问题。“海洋科学做起来很不容易,周期也比较长,两年很难做一些系统的研究成果。我指导的一个博士后做到第三年的时候,非常犹豫,其实当时就在一个节点上,再稍微做点东西出来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成果,因为后来事实证明是这样的,别人接过去再做,就做得非常好。但当时她反复考虑之后,决定不做了。对她来说找一个工作岗位比做一个博士后更重要。”

  博士后出站的去留成为很多人的困扰

  “我们的博士后在出站的时候面临一个问题——去向问题。早期的博士后没有这个问题,各单位都是要留,你不留,他要动员你留,但是现在博士后人多了,各单位指标也受限制,这样在分配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单位想留,可是当年没有人事指标,等到第二年指标才能下来,那人又回不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苏义脑,先后指导过25个博士后,对博士后的出站情况十分了解。

  “我是1991年做的博士后,那时博士后制度在对家属、子女的安排等方面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人是为了这个去做博士后。现在这方面的吸引力还有,但不那么凸显,有些单位不给你解决,或者给你拖着,因为现在人才引进推出了一系列的计划,这些计划对博士后的流失也比较明显。”焦念志说。

  在他看来,这个问题可以从机制上考虑,“一个是单位,也就是分配找工作,是不是可以给博士后找单位创造一些条件;二是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直通车来考虑,所谓直通车就是,假如真是人才的话,博士后出站的时候,在鉴定他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时候,就给他一个台阶,直接和项目、名额挂钩。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博士后就会有较强的吸引力。”焦念志说。

  “土博士后”“洋博士后”的差别待遇气跑年轻人

  “我有一个学生在英国做了四年博士后,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被聘为研究员,待遇非常好,也有房子;另一个学生,在北大做博士后两年,清华做博士后两年,也同样是四年,结果只能当副研究员,房子也没有,待遇也不高。后来这个学生去了瑞士做博士后,说回来以后待遇肯定会提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以身边的实例,来说明“土”“洋”博士后的差别待遇。

  他说:“这两个学生的水平是一样的,仅仅因为经历不同,待遇和以后的工作机遇就完全不同。这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怎么去对待国外回来的博士后——洋博士后,和我们自己土博士后。过去大家讲洋博士和土博士,现在存在洋博士后和土博士后,这种现象大家要注意到,当你吸引人才回来的同时,也把一些很优秀的青年人给气跑了,因为这个待遇差别太大了。”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张希表示,应该给予国内外博士后同样的认同。不管你在哪里获得博士,在哪儿获得博士后,只要是成绩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该采用相同的人才政策吸引他们加入到我们的科研和教学队伍中来,现在的情况是,各种政策对在国外学习的博士后倾斜较大。

  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的数量和强度不够

  “博士后在当年刚设立的时候,给的条件应该说还是很优厚的,但是今天来看的话,我认为对博士后在科研条件上的资助是非常薄弱的。”郭东明说,“比如目前博士后研究基金,数量还是很少的,博士后基金一方面数量不够,另外强度还太低,我觉得应该加强,同时要强化博士后的科研与国家重大需求的结合,包括结合国家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学科的前沿来进行研究。所以我觉得博士后的基金,至少从强度上不应该低于我们的青年基金。”

  对此,张希建议,“在国家的一些科研项目当中,要增加博士后的专项预算,比如有的项目根据需要可以支持两个博士后,有这样的专项预算,使得我们吸引博士后并支持他们开展研究工作有更多的经费保障途径。”

  赵宪庚也提出,在国家的重大科技专项中,是不是可以考虑设立博士后创新基地,使博士后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当中找到用武之地。在他看来,“博士后流动站的专业性比较强,比如数学的流动站,物理的流动站,力学的流动站等等,基本上是某一个学科的流动站,招来的这些人一般来说是跟这个学科相关的或者说相近的博士。而在国家重大专项中,涉及到的学科、领域是比较广的,如果是一个创新基地的话,来的就是一个群体,就不用受学科、专业、领域的限制,只要是这个重大专项涉及到的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工程问题,我觉得都可以招收这些方面的博士后来工作。而且来了以后,大家在一个集体里头,有这种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和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在一个创新基地里面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 相关背景 ——————

  我国27年培养博士后9万多名 35人当选为院士

  我国博士后制度是在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的倡导下,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于1985年开始实施。27年来,我国已经培养博士后9万多名。目前,全国已有35位曾经的博士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在“长江学者计划”“百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和科研计划中,博士后研究人员入选比例在20%左右。

  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孙建立介绍,目前,全国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46个,涵盖了理、工、农、医等全部13个学科门类,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49个,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国防金融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近年来每年进站博士后平均占当年毕业博士的20%,申请进站人员占当年毕业博士的80%,累计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9万余人,有20%左右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省部以上科技成果奖或者荣誉称号,已经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绝大多数成为各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孙建立表示,目前中央财政对博士后事业的投入由博士后日常经费的资助、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博士后国际交流经费三部分组成,这三项经费累计每年达到6亿多元。

  “2012首届中国博士后院士论坛”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主办,北京交通大学承办。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