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土生土长的博士也可做出一流成果

时间:2006-06-05 08:46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231次
  唐世明就坐在我面前。采访他,我有一种感觉:他天生是块搞科研的“料”。2001年11月,他在《科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关于发现果蝇能“抉择”行为的论文。美国《神经科学杂志》的一位编审曾撰文称:唐世明的这项工作“既是世界水平的优秀研究,也是中国20年来生命科学实验设计最漂亮的工作”,他认为唐世明关于果蝇视觉世界的研究“具有开创一个新领域的可能”。  

  这一年,中国科学家在《科学》上总共发表了7篇科研论文,其中就有唐世明一篇。而这时,唐世明从事生物研究仅有3年时间。  

  唐世明走上研究果蝇之路颇有些传奇色彩。“我的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成的,与生物之类的一点不沾边。”唐世明爱动手、爱思考、爱研究。在本科时,他便已是满身荣耀: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项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荣膺“大学生科技标兵”称号,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带队参加“NHK创意对抗”国际机器人大赛,获“最佳创意”大奖,荣获首届“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奖学金”特等奖……  

  1998年,唐世明博士毕业。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选择在硕士和博士主攻的发动机和自动化控制专业,而是投奔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郭爱克研究员的名下,开始了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  

  我让唐世明用普通人能听得懂的语言和概念解释一下自己研究中的创新。他挠了挠头,对我说:“我的工作如果说有新意的话,就是在研究果蝇的仪器和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并从脑的信息处理及人工智能的角度提出科学问题,利用自行研制的新型果蝇飞行模拟器系统,研究果蝇简单脑的基本认知机制。”  

  唐世明用自己掌握的新技术方法及在信息科学方面的学科交叉优势,以果蝇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更高级的类似认知的行为。在工作的第一年里,他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将颜色和形状这两种正交的视觉信息,同时呈现给果蝇,发现果蝇可以同时获得这两种信息,并且可以分开来使用。当这两种信息提供的线索相互矛盾时,果蝇有类似决策的选择行为。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实验和数据整理,唐世明作为第一作者将成果公布在《科学》杂志上。  

  唐世明没有止步,在文章发表后的一个月内,他又开始了一个新探索。过去人们认为果蝇“头脑”简单,遇到与先前同样形状的目标,或者同样形状的物体位置稍微改变一点,它就辨认不出来。唐世明修正了人们的“偏见”:果蝇的视觉具有位置不变性,当物体出现在视野的不同位置,或者物体按比例缩放、物体旋转一定角度后,果蝇仍然能够识别这一物体。换句话说,果蝇具备高等动物的识别特征,具有复杂的视觉信息处理机制,对物体(图形)同样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记得明明白白。  

  2004年8月,33岁的唐世明研究员又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在《科学》上刊登了《果蝇的视觉模式识别具有视网膜位置不变性》的论文。这一研究使得昆虫视觉与脊椎动物视觉在认知层面上统一起来,对于揭示脑内概念、思维的形成,以及进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这篇论文发表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致信祝贺说,这充分表明“土生土长的博士也可做出一流成果”。  

  如今,唐世明正在制造高密度的用于脑与认知科学研究的电极阵列仪器。相信不久的将来,唐世明还会给科技界带来更大的“惊喜”。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