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物技术 > 实验室知识

南方医科大学近期科研新进展及成果

时间:2006-06-08 13:32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作者:admin 点击: 400次
姜勇教授科研项目的新进展及成果

??姜勇,男,1964年10月出生,河南人,中共党员。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省部共建“重大疾病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近年来,姜勇教授主要从事炎症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O.39925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 300300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0572151),取得了以下重要的成果:

  SARS首先在我省出现并扩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SARS的特点是急性的肺和循环系统的广泛炎症损伤。利用SARS患者的血液标本和尸解标本研究了SARS发病过程中的分子免疫和病理学机制。筛查了SARS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发现IP-10是SARS发病早期唯一的一个明显增高的细胞因子。并发现其他条件致病菌的继发感染可带来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谱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关键原因。这些发现为SARS发病机制的认识及其防治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 171(8):850–857,影响因子8.123),并被被作为该杂志的封面文章予以介绍。报道SARS冠状病毒可侵袭脑组织并引起脑免疫病理损伤,趋化因子Mig在这一病理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lin Infect Dis(2005, 41(8): 1089-96,影响因子5.594)上,有关SARS病毒侵袭脑组织的研究被该杂志选送为“News release”,美国“Science Daily”,“Biology News”,“My DNA”,“Medical News Today”,“R & PG News”,“Infection Control Today”,“Medicine World”分别予以介绍和评述。

  长期以来,MAPK被其上游激酶MAPKK的激活一直被认为是通过MKK6与MAPK结合直接对其磷酸化带来的,不需要其他的调节分子参与。姜勇教授与香港科技大学邬振国教授合作,以人MKK6为诱饵蛋白,用酵母双杂合系统筛选出了一个胞浆马达(motor)复合物成分p150 dynactin。研究发现p150可与MKK6特异性结合。使用RNAi 技术特异性抑制p150表达可显著抑制应激刺激对p38 MAPK的激活。内源性的或重组的MKK6 和 p38 MAPK 都可与微管相关联,这与p150相似。在细胞接受刺激之前,破坏微管可有效地阻断p38 MAPK激活而不影响MKK6被其上游激酶的激活。揭示了在活体细胞中,p38 MAPK的激活需要p150 和功能正常的微管系统。这些结果对于认识MAPK在细胞内的激活的分子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 Biol Chem (2004, 279(44): 45308-45311,影响因子6.355)。
 

??金林教授科研项目的新进展及成果

??针对我国乙肝防治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课题资助下进行系列研究,研究结果对当前乙肝诊断、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过对2565名各类肝病和对照病例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7种HBsAg联合突变。体内外结合研究说明HBsAg联合突变均对HBsAg抗原性有影响,是造成HBsAg阴性HBV感染的原因。发现G1862T变异与重型肝炎发生有关,体外证实G1862变异影响HBeAg分泌。国内外最早报道快速筛检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的方法,并系统研究HBV感染者核苷类似物耐药毒株的特点和临床耐药监测模式。建立HBV基因型新分型法,系统进行了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与HBV基因组特点关系的研究,发现HBV基因型A对干扰素治疗应答较其它基因型高。系统研究了C基因启动子和HBV/C基因热点变异,证实C基因启动子和C区变异与肝炎活动有关。系列研究发表论文62篇,国外杂志16篇(均被SCI收录);其中影响因子3-10共12篇,在美国肝病年会和欧洲肝病年会报告2次,国内和国际性会议作专题报告8次,应邀为中华系列杂志写本研究领域专论3次。获国家专利1项。国际著名的GenBank注册序列64条。乙肝病毒基因变异相关论文被国内外引用248次(2004年前),单篇论文被国外杂志他引44次,并被国外2本著名专著引用和收入作者专著‘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对国内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罗佳波教授科研项目的新进展及成果

??南方医科大学罗佳波教授长期致力于中药制剂和剂型改革研究、中药组方原理及配伍规律的研究。在中药新制剂、新剂型、中医急症新药及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开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已主持完成十余种新药、新剂型的研究开发工作。创新性强、社会效益高,先后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和保罗?杨森药学奖、中国药学发展奖等多项奖励。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医药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等荣誉称号。研究成果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成功地解决了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性的关键技术难题,是国内外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中药粉针剂,与其研制的抗病毒感染性腹泻药物葛根芩连微丸一起被列为全国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并在国内率先提出“袋泡剂”剂型及研究资料,为中药剂型改革开辟了新途径,这些技术创新性研究成果,已转让药厂生产,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罗佳波教授共培养研究生25名。先后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现简要总结如下:

  1.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葛根芩连汤配伍规律的研究”:

本项目从基础到应用对方剂葛根芩连汤进行了系统现代科学研究,为方剂有效组分的定性、定量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质控方法提供根据,给制剂工艺研究、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经方葛根芩连汤现代研究”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葛根芩连新制剂止泻退热速效胶囊的研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葛根芩连汤配伍规律的研究”的工作基础上,以军特需药品文号为目标,进行葛根芩连新制剂的开发研究。目前已完成临床前的全部研究工作。

  3.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麻黄汤组方规律的研究”:

本项目以君药麻黄为重点,以药理效应和效应成分为核心,从药效、效应成分、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揭示各药在方中的作用、地位和相互关系,对传统的组方理论在现代科学层面给予了进一步的阐明。通过对工具方麻黄汤的研究,进一步检验了我们采用的方剂组成原理研究思路与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方剂组成规律的现代研究提出可供推广、示范的模式。

  4. 麻黄汤体内代谢的研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麻黄汤组方原理研究”的资助下,开展了麻黄汤体内代谢的研究,建立了不经衍生化直接分离麻黄汤代谢产物麻黄类生物碱的分析方法,首次对人体服用麻黄汤后的尿液中麻黄类生物碱进行了分离和含量测定。有关的代谢研究仍在进行中,以期从中药复方代谢的角度,通过阐明代谢产物的生物转化,寻找不同药理作用的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阐明麻黄汤的组成原理。
 


??侯凡凡教授科研项目的新进展与成果

??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教授1995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6项。主要研究内容为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防治理论。在该领域获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有效、安全地减少非糖尿病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危险,改变了认为该类药物不能用于晚期肾脏病的传统概念。使晚期肾脏病患者获得用药物延缓肾功能恶化的机会。该研究结果以原创论著(original paper)的形式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 Engl J Med,影响因子 38.570)。经该杂志数据库检索,是中国大陆学者独立完成(所有作者均为中国大陆学者,单位为中国大陆医学单位)的原创论著首次在该杂志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专为此文配发了社论,称“是改变我们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策略的时候了”。论文发表后两个月内其电子文本被下载22559次,被多家国外杂志转载。

  2.首次阐明慢性肾衰竭和透析患者致残性并发症-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骨关节损伤的机制。发现并克隆了淀粉样蛋白导致关节病变的受体,提出“原位修饰”新学说,得到国际承认。已被载入7部国外著名专著,获国际肾脏病学会(ISN)颁发的2001年“最佳论文一等奖”;根据中国人资料建立了诊断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的无创方法,改变了该病无法早期诊断的现状;发现了抑制淀粉样蛋白原位修饰的化合物,为用药物防治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提供了新途径,获美国肾脏病学会(ASN)“蓝绶带奖”。

  3.为防治影响腹膜透析病人预后的主要并发症-腹膜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证实目前常用的腹膜透析液中所含的高浓度葡萄糖能增加腹膜间皮细胞外基质表达,促进腹膜硬化,为改进腹膜透析液配方提供了理论基础,获欧洲肾脏病学会(EDTA)“杰出科学报告奖”。

  4.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我国透析患者心血管和主要感染并发症的发病特点和危险因素,建立了预防治疗指征和防治措施,明显降低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上述成果以第一和/或通信作者发表论著共146篇,论文被SCI收录42篇。1998年以来作为第一和/或通信作者在“N Engl J Med”,“J Am Soc Nephrol”,“Arterioscler Thromb Vase Biol”等影响因子6.0以上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著5篇。1996年以来曾5次在国际主要学会获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均为第一完成人),二等奖4项(第一完成人3项,第二完成人1项)。2002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技金星”称号。2004年获“第七届丁颖科技奖”。2005年获中国医师学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医师奖”。
 

??徐湘民教授科研项目的新进展及成果

??南方医科大学徐湘民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广东省和军队等来源的其他基金的资助下,一直坚持从事人类遗传病的分子基础和基因诊断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靶点是我国南方常见遗传病α和β地中海贫血,研究结果对阐明中国人各种类型地中海贫血(α,β,δβ-地贫等)及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综合征(HPFH)的分子病理学基础做出了贡献。

  该课题组于1993年开始领导和设计了国内最先开展的基于孕期遗传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医院水平的前瞻性地贫预防计划,在实施计划的医院实现了杜绝重症地贫患儿出生的目标;完成了广东省大人群α和β地贫的遗传流行病学调查。目前正在广东省一些地区建立和布局以人群干预为目的的α和β地贫的社区(行政区)人群筛查网络和预防计划。近几年来已将研究目标扩展到其他中国南方高发的人类常见遗传病,发展现代分子诊断技术,用于临床实验室解决这些遗传病的诊断问题,并期望在通过人群监控和产前诊断来降低中国南方α/β-地贫重症儿和其他常见出生缺陷患儿的出生率。

  除坚持上述领域的研究工作外,目前正在率领课题组从事人类珠蛋白基因的分子进化和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课题,期望能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这一研究靶点的研究内容。过去的一些代表性研究结果在PNAS,Clin Chem, Haematologica, Br J Haematol,Hum Genet,J Clin Pathol,Chin Sci Bull和Pren Diagn等SCI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20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因研究成绩突出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并被遴选为国家“973”出生缺陷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遗传学组评审专家。现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遗传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遗传学会理事会常委、《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和《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委,并担任Haematologica,Clin Chem,Clin Chem Lab Med和《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外一些专业杂志的同行评阅人。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