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名人讲坛

“诺奖”的前生是“伤疤”

时间:2012-10-19 14:55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未知 点击: 110次

荣获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在镜头面前,把一张中学成绩报告单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从这张发黄的纸片上可以看到,63年前,这位生物学最高奖项的得主在生物课上排名全班倒数第一,被授课老师评价为“非常愚蠢”。(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格登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坦露自己15岁时的“屈辱”,诠释着一个传奇:金灿灿的最高等级奖章,前生是艳若桃花的“伤疤”。

  小时候经历坎坷,甚至遭不当打击,这是常有的事。格登尽管当时表现非常糟糕,但只是不听老师劝告,坚持用自己的方法。现在看来,老师铁口断言格登学业“生死”,并没有把他吓阻,叛逆基因仍旧在不时闪烁,靠自己把握住了人生转机。尽管格登差点与生物科学擦肩而过,但命运之神还是眷顾他读上了牛津大学动物系。 13年后,他拿到了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那个震惊整个生物界的实验。

  格登的“细胞核移植”观点,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直到半个世纪之后,随着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才真正体会到格登研究的开创性意义。自然科学如此曲折,对人的认识和评价,更是具有复杂性和滞后性。事实正是这样,格登从“非常愚蠢”到“非常了得”,经历了63年之久。一个真理,往往需要用人的一生来验证,有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行,格登用毕生奋斗得来,算是幸运。

  屈辱之后,登顶之前,格登已经获得过无数荣誉和奖章,但他从来没有忘记早年的严苛评语,言语刻薄的成绩单,是他唯一的装裱,并挂在牛津大学办公室的正上方。时常看着它,激励自己,成了一股特殊的动力。对比当下总有人进行遮丑式包装或颠覆式整容,格登对“伤疤”,不遮掩,更自信;长铭记,更给力。

  谁能顶住“扼杀”,谁就有可能重生;谁有胆量直面自己的“劣迹”,谁就有可能创造奇迹;谁有资格摆显自己的“疤痕”,就证明谁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格登就是例证。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