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医学 > 中医中药

开创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新方法——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谢雁鸣

时间:2013-01-17 15:39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未知 点击: 1067次


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科带头人,享受2010年度政府特殊津贴,荣获“2011—2012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起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她从事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临床和科研近3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临床评价与中医药标准化、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方法等。

 

    现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循证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SFDA新药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课题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兼任《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SCI收录)《中国中药杂志》《循证医学》《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等杂志编委。

 

    她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主要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机关“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中国中医研究院抗非典标兵”,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等行政奖励。

 

    一、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领域开创了多项关键技术研究

 

    我国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相关法规尚不健全,为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开展,她带领团队建立了40项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基于药物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理论开展了30余种中成药和10余项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建成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平台,形成中药有效部位群群体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在中药注射剂人群免疫毒理学实验及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获得“中药注射剂快速过敏皮试检测仪”等5项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研究领域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进并吸收国外先进的信号监测方法,建立了基于SRS的中药上市后不良反应早期预警体系。2007年参与起草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技术规范及其指导原则”技术规范,主编《中药上市后再临床评价关键技术》(38万字)和《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设计与实施》(98万字)。对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和上市后中药获益与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为百姓用药安全和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在中风病早期康复中医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作为863计划“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与避免复发的中医综合方案研究”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探索出具有示范作用的中风病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经全国13家三甲医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方案,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针对复杂干预的纵向数据特点,采用GEE模型、虚拟事实模型、数据包络分析等新的临床评价方法,验证了该方案能促进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降低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荣获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实用中风病康复学》(128万字)。

 

    三、在骨质疏松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根据“肾主骨”理论,采用分子杂交、基因重组技术等现代科学方法,从分子—基因水平进行了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研究,研发完成Ⅱ类(现5类)中药新药强骨胶囊并上市,发现骨碎补总黄酮作为强骨胶囊的有效部位群。上市以后,强骨胶囊已在全国520余家医疗机构及18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使用,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主持编制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通过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区6447例次POP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阐述了POP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研制出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好的POP筛检工具,构建了具有病证结合特点的POP早期风险评估模型,为POP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精勤不倦  

    作为课题负责人或牵头的国家级、部级科研课题24项,主要有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等,撰写并出版WHO西太区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1项。获得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0项;主编著作13部;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325篇,累计被引用2527次,单篇最高被引131次;培养博士后24人,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0人,近5年带教进修生25名。

 

    长期以来,她非常关注中医药临床评价领域的热点和新方法,2003年2月至今,先后受邀赴马来西亚、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挪威、荷兰等国访问,交流GCP、定性研究、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骨质疏松和中风病研究、中药免疫毒理学研究、中药群体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物警戒等前沿方法,掌握国际最新学术动态,体现了她探索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新方法的不懈努力。

 

    她心系国家,医德高尚,精勤不倦,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敢挑重担,从抗击“非典”到“H1N1”流感防治,从“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到“重大新药创制”,始终奋战在中医药临床科研第一线,是中医药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她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尽心竭力,在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新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就,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与认可。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