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健康 > 肥胖

赵立平:“狩猎”肥胖细菌

时间:2013-02-02 12:31来源:科学网 作者:未知 点击: 229次
(责任编辑:泉水)
 
赵立平成功“狩猎”到了首例肥胖细菌,为“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本报记者 郝俊
 
很难相信,如今精瘦、干练的赵立平曾深受肥胖之苦。在他的“肥胖巅峰期”,体重超180斤,跻身“三高胖友”之列,健康状况着实堪忧。而仅仅两年时间,不靠节食、大量运动等常规减肥方法,赵立平硬是减掉了近40斤,血压、心率和胆固醇水平也随之恢复正常。
 
身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微生物学家,赵立平在以科学之道对抗肥胖、重拾健康体魄的同时,还意外成就了一番科学事业的新突破。
 
拿自己做“小白鼠”
 
2004年的一天,“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让当时大腹便便的赵立平眼前一亮。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家杰弗里·戈登(Jeffrey I. Gordon)的课题组发现,小鼠肥胖表型和肠道菌群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这种关联是否也适用于自己?”从事多年菌群研究的赵立平忽然萌生出这样的联想。
 
赵立平开始拿自己做“小白鼠”开始实验研究。他为自己开列了一份菜单,大量食用山药、苦瓜、芥兰、竹笋等益生元食物,大幅增加全粮在日常饮食中的比例,尝试借此调节消化系统中的细菌组成,并密切监测自己肠道内微生物的变化。
 
两年坚持下来,赵立平的腰围一天天缩小。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的肠道内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细菌开始大量繁殖,从此前几乎无法检测到的水平,逐渐升至占所有肠道菌群总量的14.5%。
 
“这些微生物,对我的体形重塑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按照科学研究的逻辑,赵立平继续设问,而这是当时该研究领域悬而未决的谜题。
 
自戈登发表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的“开山之作”起,因果关系的不确定一直都是困扰这一领域的最大难题。赵立平也很难证明是某种细菌的大量繁殖促进了他减肥,而不是因为肠道健康之后促进了该细菌的生长。
 
赵立平决定把他的减肥方法推广到更多人群之中进行观察,同时通过动物试验确定需要在人体内监控的代谢指标。
 
2007年,国际上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进展——现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教授帕特里斯·卡尼(Patrice D. Cani)与合作者提出“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假说”,他们发现皮下注射低剂量的内毒素可以令吃低热量饲料的小鼠肥胖。这一研究成果强烈提示,“内毒素可能参与了肥胖症的发生”。
 
“肠道里有些可以产生内毒素的细菌,可能就是肥胖症的致病因素。我们需要把这种细菌找出来,证明它们可以引起肥胖。”看到卡尼这篇文献当晚,赵立平兴奋得一夜没有合眼,一幅清晰的研究图景在他脑袋里呈现出来。
 
八年捕获“猎物”
 
人体肠道内生活着约1000种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要想在如此庞大的细菌中鉴定出与肥胖症发生、发展有关的细菌,其难度堪比“大海捞针”,况且还要提供确切证据,以证明科学家们所找到的正是“那根特别的针”。而这正是赵立平必须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第一,必须能把肠道样品中上千种细菌的丰度测定出来;第二,必须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处理数据,把与肥胖相关的菌群结构模式找出来。”赵立平深知,要想“狩猎”到肥胖细菌,这两项技术必须过硬。
 
进入21世纪,高通量测序技术、数据分析工具等生命科学领域相关技术飞速发展,为赵立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实验室各项“短板”不断被填补完善,研究工作快速推进。
 
2009年10月,赵立平团队在ISME Journal上发表论文,通过小鼠实验发现了与肥胖相关的菌群结构特征,主要是产生内毒素的细菌升高,以及可以保护肠屏障功能的有益菌减少。受此启发,他们开始在临床干预研究中关注人体肠道内这两类细菌的变化。
 
2012年,他终于捕获到搜寻已久的“猎物”。
 
在一位体重175公斤的志愿者肠道内,他们发现一种叫做“阴沟肠杆菌”的肠道条件致病菌异常升高,占到总菌量的35%,由此怀疑该细菌是引起病人炎症、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原因。随后,通过特殊设计的营养干预,他们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结构,该细菌很快下降到检测不出的水平,病人的体重也在将近6个月里下降了51.4公斤。
 
遵循学术界验证细菌与疾病关系的“科赫法则”,他们把这种“阴沟肠杆菌”分离出来,接种到无菌小鼠内,结果引起了严重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从而证明这种内毒素产生菌在人的肠道里过度生长,是引起人体肥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赵立平特别强调,细菌引起肥胖需要高脂饲料作为环境条件。无菌动物吃高脂饲料不会肥胖,但是,肠道里有了这种病菌后,吃高脂饲料就可以发展出严重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能够引起肥胖的人体肠道病菌。赵立平团队的这项研究于2012年12月13日提前在线发表在ISME Journal上。
 
科学问题非“养生”之道
 
成功“狩猎”到首例肥胖细菌,为“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而在两年前赵立平提出这一学说时,其中的一些新颖观点受到了来自外界的质疑。
 
2012年6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一篇题为“My Microbiome and Me”的新闻报道,介绍赵立平的方法。此后,不断有人向赵立平咨询“减肥配方”。
 
赵立平在博客里写下“告广大胖友”,指出肥胖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并且强调他们的研究是“菌群失调型肥胖”,而究竟有多大比例的肥胖是由菌群失调造成,目前还不清楚。他认为,“菌群失调型肥胖”是一种细菌引起的疾病,他们正在研究建立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标准,而针对菌群失调的营养干预也需要在受过训练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国科学报》 (2013-02-01 第7版 学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