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能源

记“百人”陈勇院士:在能源与环保路上不断前行

时间:2014-09-18 14:10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未知 点击: 209次

■本报记者 李洁尉

近20年来,陈勇在我国的能源与环保领域不断耕耘,并得到广泛认可。从“百人计划”入选者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面壁十年 从钳工到学者

在美丽的扬子江畔,陈勇度过了儿童和少年时代。高中毕业后,他成为汽车修理厂的钳工。 1978年恢复高考后,陈勇考入南京化工学院,并夜以继日地遨游于书山学海之间。最终,他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一次偶然的机缘,让陈勇得以东渡日本深造,并由开始的访问学者转为攻读硕士进而博士学位。在产生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古屋大学,他翻开了人生的另一页。

中国乃用煤大国。上世纪90年代初,陈勇听从导师建议,选择了煤科学研究方向。1993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作为优秀学生的他又一次留校任教,并以城市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为研究方向。

陈勇知道,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固体废物成分和处理方式都在不断变化。这里面有很多科学和技术问题,符合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他先后在洁净煤和城市固体废弃物两个研究方向作出过探索,而后者是世界性难题,因此也更富有挑战性。

借助日本先进的科研仪器和其他良好的条件,陈勇孜孜不倦地学习、求知、探索,并且学有所成。对此,导师予以高度评价,学校也多方挽留。

百人计划 实现回归梦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博士毕业后,陈勇一直在寻求回国的机会,几乎每年都利用各种学术交流拜访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探讨回国工作的问题。

就在回国问题一筹莫展时,他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得知了中科院推出的“百人计划”。这成为改变他人生的又一转折点。随后,陈勇来到位于珠江之畔的中科院广州能源所。

1995年,陈勇第一次应约到广州能源所答辩时,当时破烂不堪的研究所与他想象中的情况相差甚远。不过,研究所领导的坦荡、热情和评委的高度评价使他刻骨铭心。再加上看到在这么差的条件下国内科学家仍在为科学事业奋斗,陈勇意识到物质条件虽差,但存在的困难可能正是发挥自己能力的所在。

从外部环境来说,广东省经济发展快,但能源匮乏,环境问题也比其他地方突出。广州能源所虽然物质条件差些,但定位准确,所做的工作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吻合,而这其中就包括机遇。最终,陈勇成为广州能源所的“百人计划”入选者,并于1996年到位后马上进入角色。

在头两年的时间里,他学以致用,在广州能源所建立了洁净能源研究室,表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广东的能源事业需要大的发展,未来的能源所需要强有力的带头人,老所长和党委书记对这位青年人刮目相看。

接受挑战 走上领导岗位

1998年,陈勇走上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所长的领导岗位。从1998年至2006年,他担任该所所长整整8年。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自1978年成立至1998年,一直是“三无”(无院士、无博士点、无重点实验室)研究所,也几乎没有国家重大项目,与能源科学研究国家队的称号相去甚远。然而,1998年之后的8年间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陈勇履任后,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1998年开始带领广大职工主动进行“自费”创新,制定发展战略,深入进行改革体制机制的探索,建立“三元结构工资”制度、“首席科学家制度”及相应的考核分配机制,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不断创新,努力将研究所建成代表我国科学水平的国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创新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产业的技术辐射基地。

2001年至2012年,由于工作需要,陈勇开始担任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其间兼任广州能源所所长、华南植物园主任等职务。这十多年间,他积极推进中科院与广东省的全面合作,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顶天立地 致力于能源事业

“作为一名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必须做‘顶天立地’的工作。”在陈勇看来,“顶天”就是要做顶尖的、开创性的、集成创新的工作;“立地”就是要接地气,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得以应用。

近年来,针对混合可燃固体废物中各种物质物性差异大、燃烧特性差异大而导致燃烧过程和二噁英等污染物难控制等难题,陈勇提出了热解燃烧机理和方法,将混杂的可燃物固体非均相燃烧转化为物性相对均一的气体均相燃烧,以有效控制燃烧过程中二噁英的生成。

此外,针对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冒进”发展的问题,陈勇提出了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性理论,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理性、有序、科学发展,并在“中国至2050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将太阳能热发电列为优先于光伏发电的技术,促进了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

同时,针对城市和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出的大量废物,他提出了“城镇矿山”开发思路和技术体系。

在“落地”方面,陈勇率领团队,将研究开发的系列技术成果应用于节能、环保、资源再生利用、城镇化、智慧城市等方面,并深入一线,帮助相关企业指导和解决技术发展问题。

“祖国的能源与环保科技事业任重道远,当了院士不仅具有荣誉感,更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陈勇说,正是对祖国能源与环保科技事业的挚爱促使科学家不断前行,勇于创新。

《中国科学报》 (2014-08-28 第4版 综合)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