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自闭症治疗乱象丛生:“世纪之谜”需科学干预

时间:2014-10-20 17:04来源:人民网   作者:未知 点击: 222次


自闭症儿童在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接受训练

近年来,自闭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自闭症病因不明,被称为“世纪之谜”。自闭症治疗领域乱象丛生,除了主流的教育与行为干预外,一些非主流治疗应用也非常广泛;而网络上关于自闭症的治疗信息在更是鱼龙混杂,让自闭症儿童家长十分困惑。

“如果有100种自闭症治疗方法,每个我都想去试一遍”

  不爱说话,不爱跟小朋友一起玩,天天(化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011年6月,天天的父母带着2岁7个月的天天到北京儿童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不啻晴天霹雳,将天天的父母打蒙——天天被诊断为自闭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

  自此以后,天天的父母就带着儿子辗转于各大小医院、康复机构。

  天天的妈妈加入了许多自闭症家长QQ群,在家长的推荐、自己通过网络查询以及朋友的推荐下,天天去了许多家自闭症康复机构。

  “如果治疗自闭症有100种方法,每种我都想去试一遍。”天天妈妈告诉记者,两年多时间,仅各类康复费用就已花二三十万元。

  她告诉记者,现在,天天在位于北京的五彩鹿儿童矫正中心参加融合班,每天上半天课。

  “相比过去,天天性格变得开朗多了,也愿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了。”天天妈妈欣慰地说。

  记者采访得知,像天天的父母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为了使孩子康复,付出一切都值得;为了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还有一些家长“病急乱投医”。10月1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新华公益共同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指出,尽管尚没有被临床研究证实有效,一些非主流疗法在自闭症的康复应用仍非常普遍,比例超过50%,病情越严重的用得越多。

  自闭症治疗:名目繁多 乱象丛生   对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的家长来说,确诊以后充满困惑: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该怎么办?接下来都要做什么? 要送孩子去哪里“看病”?记者了解到,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和正规部门的宣传,很多私立医院和机构也都打着能够“治愈”自闭症的旗号,网络上充斥着欺骗性的虚假信息,更增添了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困惑和迷茫。

  在首届自闭症教育康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王培实博士告诉记者,许多治疗自闭症的方法在国外已经被淘汰了,但国内还在使用。

  “我曾经接触到一个家长,他给孩子做了三次干细胞移植手术,这其实是有生命危险的。后来他又尝试排毒疗法,给孩子吃大量的维生素和汤药。”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梦麟告诉记者,“这种治疗方式其实没有效果,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折磨。这些类似的排毒疗法等方法是已经在国外被淘汰的治疗方法,但一些医院、机构还在使用,不仅没有起到应有效果,更耽误了治疗,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由于自闭症发病的原因不明,自闭症还处于很多人的认知盲区,尤其是患儿家长常常会“病急乱投医”。盲目地寻医问药往往只会适得其反,不仅病没有治好,家里的经济负担反而加剧。名目繁多的医疗机构也正是抓住了家长心急绝望的心理推出了很多治疗手段,以便从中获利。

  在记者以患儿家长的身份在网上进行咨询时,接触到BNP数字生物神经修复技术、RNC生物修复技术、醒脑开窍四维疗法、音乐疗法、生物靶向等十数种治疗方法,并且每种治疗手段都价格不菲,上万元一次的治疗费用对一般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巨款。

  孙梦麟认为,目前国内家长对于生物疗法的了解主要通过网络自己摸索,个别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带到香港或者其他在生物疗法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接受治疗。但要警惕个别人或机构为了牟利,打出一些所谓的“灵丹妙药”或“彻底康复治疗”等名目来骗钱害人,需要家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10月17日举行的首届自闭症教育康复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梦麟发布《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自闭症患儿数量超200万,亟需科学干预

  从上世纪末到现在,自闭症经历了由罕见病到流行病的转变,自闭症儿童数量之多超出想象。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中称,我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1%。以此推算,我国自闭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 0-14岁儿童患儿的数量可能超过200万。自闭症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指出,自闭症诊断目前在我国处于“三缺”状态:缺乏统一诊断标准,缺乏掌握诊断技术的专业人员,缺乏清晰的康复路径。我国的自闭症康复现状是:干预体系不健全、干预水平整体较低、机构众多、效果有限、各相关行业未能有效衔接、缺乏行业管理部门统筹。

  据中国残联信息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7月,全国范围内承担各级残联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任务的实名制康复教育机构已达933个,据此推测全国机构数量已经过千,亟待政府相关机构能够加大资源投入和行业的规范以及优化。针对这种现状,《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强化规范化管理。我国应尽快建立行业管委会,对我国当前专业人员资格认定的乱象进行正规管理和监督,同时规范自闭症服务行业、引导其健康发展。

  另外,需要强化专业化发展。民办机构大多数是边教边学,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从国外照抄照搬过来的,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应用行为分析(ABA)理论,尽管进入我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但是是否学到了精髓,对于中国自闭症孩子的干预效果等,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评估。如何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各种教育干预方法融会贯通,形成符合国情和中国孩子特色的科学体系,如何从生命全程考虑科学地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需求和训练方法等等,都是需要有严谨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专业人员。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自闭症的康复涉及多学科,目前我国的自闭症康复手段基本是沿用国外技术, 国内缺乏自闭症康复专业人才的培育机制, 职业技能基本是通过实践培训获得, 不能满足长远的职业发展需要。所以,广泛开展关于自闭症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的招生和培养工作,同时对于已经在岗的一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确实培养出合格的、掌握先进科学理念和技术的一线专业人员以及研究人员。

  孙梦麟建议家长在选择干预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家庭环境、儿童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干预方法的使用要立足于自闭症儿童的实际感受,服务于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注意干预的效果。

  据王培实博士介绍,2009年,美国国家自闭症中心(National Autism Center,简称NAC)对各种自闭症干预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总结出“已经确定的”11种有效方法,即前提法、行为法、综合行为训练、共同注意法、示范法、自然教育策略、同伴教育策略、关键反应训练、时间表、自我管理、基于故事的干预法。另外,认知干预、听统训练、简易沟通、谷类和奶制品节食、感统训练等5种方法是没有科学数据证明有效果的方法。

  孙梦麟说,如何推进科学技术方法的引入和实践,是当前我国自闭症干预领域面临的紧要问题,可喜的是近年来陆续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到中国来培训和讲解有效的干预方法,逐渐缩短我们在自闭症干预方法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从理念和理论方面更接近自闭症研究的前沿。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和帮助一线教育干预工作者进行方法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学习和掌握国外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探索。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