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3)

时间:2006-06-19 20:38来源:大众医药网 作者:admin 点击: 478次

  HLA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根据HLA的结构和分布特征,将它们分成两类:即I类和Ⅱ类抗原,HLA-A、B、C属I类抗原,分子量为56000,由一条重肽链和一条轻肽链所组成,它们的抗原特异性是由重肽链上氨基酸列所决定的。这类抗原总称 为I类抗原;它们除了分布在白细胞和血小板上,还广泛分布在各种正常组织器官和肿瘤组织的有核细胞膜上。其余的HLA抗原即D、DR、DP和DQ属于Ⅱ类抗原,分子量为63000,它们只分布在B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上。

  HLA系统除了在医学上与器官移植、植皮、骨髓移植和输轿有密切的关系外,还可应用于亲子鉴定和人类学研究。在应用于亲子鉴定时,由于HLA的数目极多,HLa –A和HLA-B相结合的形式极多,要有相同表现型的机会极少。例如,15个HLA-A和20个HLA-B能够产生20246种表现型。因此,在作亲子关系的否定判定时,HLA测定可过到90%以上的可靠性。各种HLA出现的频率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例如,高加索人种中,HLA-A-A30和B42抗原的出现频率较其它人种为少,而在北美印地安人种,HLA-B51抗原出现频率较高。因此,HLA系统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

  血小板还有一些特有的抗原,如PI、Zw、Ko等系统,它们与红细胞或白细胞上的同种抗原没有关系。这些抗原可因输血和妊娠而产生免疫抗体。约有50%的病人在长期重复输注血小板后,在血清中可出现抗输入血小板的抗体。它们可引起发热反应,使输入的细胞缩短生存期,还以掩盖抗红细胞的特异抗体的存在,因而影响血型测定的正确性。当妊娠母亲血清中出现抗血小板抗体时,可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四、输血的原则

  输血已经成为治疗某些疾病、抢救伤员生命和保证一些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输血发生差错,造成病人严惩损害,甚至死亡的事故并不鲜见。美国的统计资料报道,在1976年至1985年的10年间。美国共发生输血死亡事故159例,其中由于ABO系统的错误为137例,占86%。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提高输血的效果,必须注意遵守输血的原则。

  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输血疗法已经从原来的单纯输全血,发展为输全血和成分输血(transfusion or blood components)。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再输入。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又能节约血源。

  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这一系统的不相容输血常引起严重的反应。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corss-match test),即不仅把供血者的纸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清配合试验(这称为试验主侧);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约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这称为试验的次侧)。这样,既可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又能发现他们的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还存在一些其它的凝集原或凝集素,足以引起红细胞凝集反应。在进行并叉式配血试验时,应在37℃下进行,以保证可能有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不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时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以往曾经把O型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universal donor)”,认为他们的血液可以输给其他血液的人。但目前认为这种输血是不足取的,因为,虽然O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和B凝集原,因而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然而O型人的血浆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能与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当输入的血量较大时,供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稀释时,受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广泛凝集。

  总之,输血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每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因此,大进行输血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输血原则,密切注意观察;而且只在确实需要时才进行输血。决不可盲目滥用。

  参考资料

  1.吴祖泽主编,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第1-4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2.Brizzi MF,Avauzi GC,Pegoraro L.Hematopoitic growth factor receptors.Int J Cell Cloning 1991;9:274-300

  3.Colman RW,Jack H ed.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2nd ed,Churchill Livingstone,New York,1987

  4.Dainiak N.Surface membrane-associated regulation of cell assembly,differentiation and growth. Blood 1991;78: 264-276

  5.Dessypris EN,Krantz SB. Erythropoietin:regulation of erythropoiesis and clinical use .Adv Pharmacol 1990;21:127-147

  6.Harian JM.Leukocyte-endothelial interactions.Blood 1985;65:513-526

  7.Jandl JH.Blood-Testoodk of Hematology.Llttle,Brown Co,Boston,1978

  8.Murphy MJ Jr ed.b Blood Cell Growth Factors.Alpha Med Press,Dayton ,1991

  9.Pittilo RM,Machin SJ ed.Platelet-vessel Wall Interactions.Springer-Verlag,London,1988

  10.Williams WJ, Beutler E.Hematology 4th ed,McGraw-Hill Publishing Co,New York,1990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4)
97.1%
踩一下
(1)
2.9%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