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药学 > 药学进展

为新型生物技术药打造“中国标准”

时间:2005-07-10 12:33来源:健康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444次
  重组人干扰素、重组葡激酶、重组乙肝疫苗……这些源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且大多针对人类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治疗和预防,介入人们的生活。面对日趋活跃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形势,怎样做才能控制这类药物的质量,保障人民的用药安全?关键中的关键,是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控制标准,也就是建立判定药物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尺”或“参照系”。近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简称中检所)副所长王军志研究员率研究群体完成了《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质控标准、标准品的研究和制订》,近日荣获了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标”夯实“质控桩”

  王军志告诉记者,1982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重组人胰岛素”投放市场,成为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发展的开端。与有着长达200多年发展历史的化学药相比,生物技术药确实只能算“小弟弟”,化学药质量控制标准已经比较成熟,而生物技术药质控标准研究不仅可资借鉴的资料稀少,而且药物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一种生物药,就须有一种特殊的检测方法、质控标准和标准品与之配套。

  目前,全球生物技术新型药物和疫苗已有50多种产品上市,另有400多种生物制剂有可能完成临床试验投放市场,正在实验室研究的尚有2000多种。我国目前仅国家“863”计划支持正在研发中的新生物技术药物就达到300多种。王军志说,面对“洪水”般涌现的生物技术药物,必须兼顾全体,重点突出,因此中检所把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研究重点放在国家一类新药上。

  首先纳入研究视线的,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一类新药——重组α1b干扰素。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国内20多家企业上生产线跃跃欲试的逼人形势下,课题组的科研人员白手起家搭建技术平台,建立相关方法,终于成功推出我国重组α1b干扰素质量控制标准,为建立我国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技术平台夯实了“第一桩”。

  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王军志等科研人员对重组药物和以病毒为载体基因治疗药物等生物技术产品的理化特性、生物学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全面总结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上游研发、中试、终产品过程中的质控成果,建立了我国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控制体系。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四个方面:

  ——建立了重组药物和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药物的技术平台,建立了重组α1b干扰素、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突变体等44种国家一类新药质量标准。

  ——针对不同产品的特点解决了标准品稳定性问题,研制了33种国家标准品,其中重组葡激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等13种国家标准品为我国首先建立。

  ——建立了细胞内皮迁移法、离体动脉测定法等48种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和13项理化检测方法,并为200余个企业培训质控骨干人员300多人。

  ——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研究专著《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与质量控制》,其建立的18种产品的质量标准和16项检测方法已收录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



  “国标”促进“创新药”

  10多年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蓬勃发展,市场销售额从1986年的两亿元提高至2002年的200亿元,也说明“国标”体系全面地促进了我国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进程。

  在研究过程中,更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欣慰的是,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产业的健康成长。如在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质控标准研究中,其中活性测定的标准和方法是质控的难点和重点,经研究他们建立了BalB/c3T3细胞株/MTT比色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而国外生产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质控标准中未能建立活性测定方法,难以稳定控制质量,按照我国的标准不能予以进口,因此发挥了技术壁垒作用,达到保证我国生物技术产品行业发展的目的。

  又如他们通过建立国家二类新药重组白细胞介素Ⅱ、重组人α2b干扰素等10余种产品的质控标准,推动了新药的上市步伐,为打破进口重组药物的垄断局面作出了贡献。王军志说,国家标准品的应用使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了统一,同时对进口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也进行了有效控制。仅在1999~2002年,该所就检定了各类样品近2000批次,检出不合格产品95批,保证了人民用药安全。

  他们的研究结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等9个行业技术指导原则及其他药品监督管理法规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技术依据,使我国重组药物的质量标准与WHO(世界卫生组织)、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法规要求基本一致。



  “国标”应战“新热点”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王军志说。一方面,WHO和ICH不断出台新的指导原则,我国将进一步加强质量标准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技术指导原则。另一方面,基因治疗药物(包括细胞治疗产品)、新型载体产品、核酸药物和DNA疫苗等制品主要用于艾滋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但是对其潜在的病毒危害还难以进行评估,对于外源基因插入人体基因组所带来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更是知之甚少,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方法。此外,重组抗体药物、纳米技术药物、组织工程产品已成为今后药物研究开发的热点,目前同样缺乏对这些新型药物进行系统的质量研究,质量控制中还有很多新问题有待解决。

  面对新挑战,2002年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了“生物技术目标产品质量控制和检测技术平台”项目,资助经费达到1260万元人民币。作为该课题组组长的王军志说,我国在未来的生物技术产品标准化研究中,将坚持早期介入,重点研究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方针,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的质量标准进行重点研究,针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中试开发的生物技术产品早期介入,开展质量标准的研究,建立与国际水平相一致的质量标准、检定方法和国家标准品,以保证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的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