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产业

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有了时间表?研发投入200多亿

时间:2016-05-13 15:27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未知 点击: 117次

  在国外,跨国种业集团已经成为了转基因产业推进的主体。例如,孟山都、杜邦等公司每年都投入10亿美元以上开展转基因作物技术与产品研发。孟山都、拜耳、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益农等五家公司掌握约70%抗虫基因专利和85%的抗除草剂基因专利。

  “我国应加强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有实力、成长性好、体制机制活的企业开展转基因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应用。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扶持力度,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实质性联盟,组建上中下游一条龙的产品研发创新团队。按照商业化育种的组织实施模式,建立科企联合实施的新机制,加快推进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生物育种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敏说。

   产业化战略研究尚显不足

  “理论也好,技术也好,终极目标是产业化,我们国家的科技投入已让一些发达国家羡慕,但是能不能产生期望的效应,还是令人担心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说。

  近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透露,“十三五”期间将加强棉花、玉米品种研发力度,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等重大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对此,黄大昉分析,这意味着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有了时间表。

  专家表示,我国或已基本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大体目标与路线图,但支撑这些目标与路线图的强有力的战略研究还应加强。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详尽分析我国当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重大需求的基础上,研究转基因成果如何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而系统制定实施产业化的具体步骤和相应机制等等,这些战略研究尚显缺位。”黄大昉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也认为,目前,转基因技术并未完成历史使命,产业化应用和国外尚有差距,需要在“十三五”“十四五”进行系统布局。

  专家建议,围绕转基因的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政策、市场流通应用、制度保障等关键议题,开展调研,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权威依据,并健全事关转基因发展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机制;从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升级与转型、消费市场变化动态、社会舆情与消费者需求及国际贸易相应等多种因素,系统开展战略研究,尽早提出我国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明显规划。

  同时,转基因品种产业化相关政策滞后,也影响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进程。2001年,我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评价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某些规定已不适应当前转基因生物育种科技水平迅速提升的发展现状和我国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紧迫需求,亟须按照推进产业发展的思想,尽快修订完善《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专家呼吁,尽快出台《转基因生物品种审定办法》,改进完善标识制度和逐步公开安全评价报告,既保障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又有助于合理有效监管。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