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GE生物科技园项目动工 年产值40-80亿美元

时间:2017-06-27 15:35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未知 点击: 138次


3.jpg

不久的将来,广州或将崛起一个世界级的生物药生态圈,越来越多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生物药将在这里“智造”。

近日,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该项目是GE医疗集团在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年产值预计40亿—80亿美元。将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同打造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特色园区。

GE生物科技园项目动工 年产值40-80亿美元

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同时,园区拥有广东省内首个“乐高式”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集群,将为全省新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全省生物医药企业抢占全球市场。

“一站式”服务

完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链条

记者了解到,此次GE生物科技园专门为新药研发加速走向市场提供了全链条服务。包括了试验平台、上下游生物工艺、快速生产以及设备管理、技术人员培训等。

“如果把生物医药行业比作‘宝藏’,那么GE就是做铁铲的。基础设施很重要,能帮助更多广东生物医药企业抢占市场。” GE医疗集团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曾对媒体表示。

其实,经过多年的积累,广州的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已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宝藏”。

例如,以钟南山院士为带头人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所。全国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金域检验掌握着相当于30座三甲医院的病例数据。仅广州,就拥有生物与健康产业领域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12家、专业孵化器13个、各级重点实验室158家。

那么,如何让这些“宝藏”体现真正的创新价值,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呢?

众所周知,一个研发成果要成功走向市场,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的试验环节。即使在生产前,都得先小规模的试生产。在市场化作用下,生物医药行业逐渐细分成不同领域,有企业或者第三方公共平台专门对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但这类企业、平台在全省来看相对较少,导致许多可转化的创新成果卡在了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上。

“这是研发成果转化‘临门一脚’的关键,GE的项目来了,意味着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被补齐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文林认为。

同时,GE和广州开发区还在协商共同建设支持知识城内生物制药公司的共享服务设施等方案。

“生物医药领域是个轻资产、重资金的行业。对于许多初创型企业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硬件设备。”中山大学原副校长、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授颜光美表示,广州要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公共平台、工具性平台的建设,为全省提供支撑,帮助企业以最快的速度将新药研发推到下一阶段。

GE医疗的“鲶鱼效应”

广东生物医药产业“朋友圈”日渐壮大

事实上,GE犹如一条“鲶鱼”,已搅动了全球生物医药圈。

今年3月21日,专注研发全球领先抗癌的创新药企百济神州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总投资22亿元,将与GE结伴,产全球领先、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抗癌新药。随后,绿叶集团等生物医药项目也相继在GE的引荐下,洽谈落户在知识城。

作为全省最大的经济发动机,广州开始了新一轮产业布局。

3月,广州发布“IAB”计划,即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将领跑“IAB”计划。6月中旬,广州发布《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将广州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强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疗健康产业重镇。到2021年,生物产业规模实现5000亿元,增加值达12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

记者从现场获悉,国内外生物医药的很多企业也因为GE生物科技园项目的落地而对广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广州铭康生物医药工程公司总经理杨琴告诉记者,“国内外很多生物医药行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们都来了”,她认为,围绕巨头GE所带来的人才、技术、资源,集群效应不仅提升了广东生物医药的全球吸引力,也有利于本土生制药企业建立更好的产业“小生态”。

这些闻风而动的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尖子生”,正成为支撑全省创新崛起的有力注脚。

GE全球高级副总裁、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表示:“我们看好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GE和广东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在中国的南大门建设一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从30个月到18个月

“乐高式”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为新药研发提供“加速度”

在GE生物科技园的项目介绍前,其独创的KUBio模块化厂房建造模式遭到了“围观”。

记者了解到,生产线的模块从德国生产后运至广州,像拼“乐高”玩具一样,18个月就可搭建起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制药厂房,同时降低50%的厂房建设成本。而传统的建设方法需要3年。同时,还可以搬动模块,在多个地点复制这条生产线,易于扩大规模。

“对于原创新药来说,速度是关键。这个速度不仅仅是原始创新的速度,更是成果推向市场的速度。”在场的一位制药企业代表透露,我们知道临床实验有失败的几率,如果你用了30个月才开始生产药物,一旦失败修复bug将拖慢整个进程,如果把时间缩短到18个月,那么就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上“抢跑”。

除了帮助缩短产业化进程,该条生产线采用一次性袋装工艺可以节约生物药制造过程中灌装桶反复清洗、灭菌、消毒的过程,为制药企业节约了试错和生产的时间,并且成功率更高。不锈钢工艺下的细胞培养通常失败率高达30%,而一次性工艺成功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对于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来说,速度已经成为关键。这个速度不仅仅是新药研发的速度,更是推向市场的速度。”GE医疗集团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曾经对媒体表示。

随着癌症、慢性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生物药由于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正在被广泛视为有效应对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挑战的重要手段。

根据IMS Health的一项统计表示,2014年中国生物制剂市场已达到5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

因此,在生物药生产这条跑道上,全球已有多家企业展开竞争。GE、赛多利斯、默克……一场有关生物制药工艺供应者的赛跑在它们之间展开。

李庆此前指出:“一切技术创新最终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服务于更广大的患者。”他同时表示,该产业园项目有能力吸引到全球跨国公司到广州来投资,有能力帮助本土企业和新兴医药企业产业化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