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药学 > 药学进展

中国药中国造——中国制药的“新药情结”

时间:2006-07-13 10:39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admin 点击: 344次
        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国家将加大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而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创新药物研究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10年要居国际新药研发“第二方阵”领先地位,领先韩国等中等发达国家;实现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由生产主导型向研发主导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宏观规划在数字上的体现更加具体——“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研制出100个新药,获得300~500项专利,制定200~300个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建成20个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平台,建立20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中心,培育10~20个现代医药企业;至2010年,力争带动医药产值达到1万亿元,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一个国家的“新药情结”复活规划就此高调拉开。



        ■梦想渐行渐远?



        “即便对今天的中国医药行业来说,‘自主研发’仍然是一个实现起来困难重重的梦想。”说这番话的时候,蔡磊明正在忙着做一个新报送上来的“新药”的安全评价实验。在他所在的国家沈阳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每年都会有四五十个这样的新药排队做上市前必须的评价试验。“送来的新药都以二三类居多,一类的我几乎没看到过。”蔡磊明告诉记者,而事实上,这样的状况只是国内大大小小各类安全评价实验室的一个普通缩影。



        新药研发的困难在国内已经成为业界的尴尬共识——“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开发,甚至到最后的上市推广,每一步都举步维艰。”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语气中充满无奈,“制约我们研发的原因很多,除了资金人才欠缺,研发机制和平台不健全之外,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也是一个障碍”。



        从全球范围来看,新药开发的难度也在增加,尽管各制药巨头为新药开发投入的资金持续上升,但开发速度和成效却明显放缓。“发现全新化合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完全的结构创新越来越难。”蔡磊明说。



        IMS大中华区总裁张业泓用数据支持了这一观点,“从2005年全球医药市场分析数据来看,前十位的制药巨头和排名11~20之间的制药企业之间的增速差距明显缩小,而目前两者3%和5%的增幅差并不排除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前几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新药基本都有五六十个,但是这几年迅速下降到二三十个,平均8亿~12亿美元的投入,十多年的研发时间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吃不消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孙忠实教授告诉记者,“不光是对我们,对制药巨头们来说,纯粹的新药开发也是越来越难了。”



        而政策上的改变也能最直接地影响到研发。据报道,6月9日,《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实施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第七稿)通报会上,不少知名大药企领导拿到方案稿后,称其可能造成高成本的品牌药出局,从而打击企业的研发信心。随后就已经有企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暂停了已经开始的研发投入。



        广东省是我国的中药大省,在化学药开发上明显感到难度系数的时候,中药的开发是中国制药自主研发最可能也是最现实的一个出口。



        “本来我们计划投入一部分资金为香雪抗病毒口服液做一个新适应症的临床,去年已拿到批文。但是,现在停下来了。”广州香雪制药公司副总经理莫子瑜说,“我们光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的外包装设计上就花了10万元,为其做指纹图谱又花了近700万元;此外,还有GAP基地建设,即使这样,我们的零售价并没有比别人贵多少。但如果按照此次挂网限价的规则,就算是10个产品取6个我们仍然取不上。”



        “现在只能尽量去适应新的政策。”广州潘高寿董事长魏大华说,“进不了医院产品基本上就不太可能继续下去了,现在中药的原材料成本都在上升,降低生产成本是不太可能的。”而此前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厂长陈矛就曾表示:近来包装商一直在要求涨价,其他原材料也在涨,预计今年的平均成本上涨已经超过5%,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在生存危机四伏的时候,研发对企业来说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外制药企业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在利润下滑、成本增加的困扰下,跨国药企纷纷把目光聚焦到能够降低成本和风险的中国。近期,美国罗门哈斯设在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综合性研发中心将正式开业,这第50家正式落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研发中心同时也正式成为了其亚太总部。而此前,它在制药界的全球同行已经在中国纷纷安家落户。“2005年,所有大制药公司的董事会都到中国来了一次,估计以后只会来得更频繁,在这个市场,谁也不愿意落下。”张业泓告诉记者。



        ■中国创造的突破方向



        “做出像青蒿素那样的产品”可能是中国制药企业的共同梦想,尽管这并不容易。



        作为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公认的首创新药——抗疟药复方蒿甲醚,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治疗凶险型疟疾和脑型疟疾的首选药品,自从1995年列入世界药典至今,已经在全球几十个国家传播了“中国创造”的影响力。虽然30年前的突破并不能代表今天的成就,但植物药仍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自主研制的创新药物ZT-1有可能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有希望打入国际市场的创新药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朱大元教授告诉记者,ZT-1是由上海药物研究所发现并合成的一种石杉碱甲(HupA)衍生物,研发证明它可以在体内转化为HupA。HupA属于高选择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阿尔兹海默氏病(AD,即老年痴呆)的治疗,以阻止AD病症的加重。



        “在开发国内市场方面,我们选择了与扬子江药业合作,但是要走向国际市场,我们还是要借助国外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经验”——时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的陈凯先院士“借力”的是业内熟知的“德彪”模式,在ZT-1项目上先期投入35万美元,而大部分的资金则用于后期国外市场的投入。在合作的过程中,该项目的研发风险由双方共担,利益则体现在上市后的分配方面——根据协议,一旦ZT-1在海外成功上市,上海药物所就可以拿到德彪集团在该药收益中一定的比例,这一比例相当诱人——由于研发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研发单位已经更多地学会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据悉,目前ZT-1已在欧洲6个国家完成了二期临床,即将进入三期临床。



        “丹参多酚酸盐的研发成功,既是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也是我国近年来中药现代化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上海药物所的另一项新药成就让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很激动,他告诉记者,这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中药于2005年5月25日获取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目前其相关技术已获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的授权,是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中药新药。



        而当2001年第一滴康莱特注射液滴入美国人的血管时,李大鹏体会到了“改变的重要”,这个在他手中“中药西制”的二类新药成为了第一支被FDA批准的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的中药制剂,实现了纯中药制剂作为处方药进入美国的突破。这个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的抗癌产品在美国从一期直接进入三期临床,在俄罗斯临床试验圆满完成后,2004年获准进入俄罗斯正式上市。



        一周前,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市中药研究所入驻张江园区生物医药基地,作为上海雷允上下属的科研单位,上药集团将此举作为强化集团中药研发的重要举措——不仅要在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方面形成产学研核心,并在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形成强大的优势,而且能与其他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形成专业上的协同和配套,迅速提高研发水平和研发创新的效率,推动整个中药产业的战略突破。



        ■模仿创新的理性选择



        复方丹参滴丸给中国制药企业提供了一种“答题方式”——“采用药学制剂新工艺”是天士力药物创新的思维方式——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制药业,发展药物制剂技术,进行药物创新或许在当下更具有实际意义。



        而即便是从国际市场来看,药物研发也已经进入了制剂创新时代。



        “药物释放技术(Drug  Delivery  System,DDS)是现阶段我国药物创新的现实选择,而开发专利到期药的新剂型应该是创新的主攻方向。”北京医药集团副总经理兼中央研究院院长骆燮龙对DDS的研发充满信心,“DDS是现阶段我国制药企业有能力挖掘的金矿。”



        “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药物有几个层面的含义,全新活性成分的API(活性物质成分)开发是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形式,但是极其困难,而且将越来越困难。”芮国忠说,“随后在活性、毒性、生物利用度上的二次开发,和包括合成方法、制剂的工艺改造,以及新用途的发现也都是药物创新,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其中不同于规格简单改变的工艺改造相对难度最低,对中国制药的现状而言也最为现实。”而这一点也已经逐渐成为了业内对于药物创新的理性共识。



        据骆燮龙介绍,用DDS开发一个现有药物新剂型,需要1~2年的时间及300万~500万元人民币的费用。并且,由于是在现有药物基础上开发,药物的有效性是有保证的,市场也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同时,把老药改变成控缓释剂型,其附加值至少要增加几倍。以国内市场上的抗炎镇痛类药双氯芬酸为例,虽然目前我国双氯芬酸普通剂型销售数量远远高于控缓释剂型(多属于独资或合资产品)10倍左右,但普通剂型的销售总额仅为控缓释制剂的2~3倍。北京诺华的扶他林缓释制剂的成功已经提供了有利的证明,而阿司匹林肠溶片克服了老剂型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由此也带来了全球几十亿美元的新市场。目前北药集团在DDS平台上研发的有13个产品,“今年将有几个产品完成研发并上市销售。”骆燮龙说。



        更重要的是,DDS对于专利过期的许多重磅炸弹式药物,通过采取更优的药物释放技术,并利用药物释放技术自身的专利来延伸该药物的专利保护,是国际领先的公司通常采用的稳固自己关键产品市场的常用策略。



        现实的利好消息为这样的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2006年将有约230亿美元的专利药专利到期,到2007年,全球将有价值超过80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这些药品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就有20多种,包括美国默克公司的降胆固醇药舒降之、辉瑞公司的高血压药洛活喜和抗抑郁药舍曲林、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普拉固等。这些药物市场巨大,用药人数长期保持稳定和上升,涵盖了溃疡病用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