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邹江石的水稻人生

时间:2006-08-04 07:06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247次
  高中毕业时,他放弃了保送北京邮电学院的机会,却选择了不被世人看好的农学院。几十年里,风吹日晒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尤其是浸透他几乎全部心血的被誉为“超级稻”的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这一成果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0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首,已累计在全国推广种植逾亿亩,为农民增收增收90亿人民币。成为迄今国内外粳稻育种界成品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育种家之一。邹江石,一位为中国农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日前,记者带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采访了这位把一生献给水稻育种事业的研究员。



  记者:做农民很苦,从事农业领域的研究也充满艰辛,您本来是有很好的机会跳出“农”门,为什么又放弃了?

  邹江石:一种情结,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农村长大。我清楚农村是一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农民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依靠科技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真正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如果,祖国的大地上流淌的都是牛奶,那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农村的好景象。因此,高中毕业时,我放弃了保送北京邮电学院的机会,而报考了南京农学院。



  记者:您研究的领域很宽广,除了水稻育种以外,还涉猎耕作栽培、农业考古,是兴趣使然还是它们之间互为因果?

  邹江石:搞研究靠的是灵感和捕捉兴奋点,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重要的是看其价值的大小。但有时候,人出于一种不服气或者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自己去做另外一件事,也会做得很好。比如说,关于亚洲粳稻起源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日本著名学者加藤在1928年认定粳稻种起源于日本,但我认为应该起源于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就利用籼粳间植物硅酸体形状、大小不同,从碳化米中提取DNA,根据叶绿体DNA中的碱基对的差异,区别籼粳稻和用C14

  测定古稻田年代等一系列生物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并在江苏常熟阳澄湖主持发掘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古稻田,比日本发掘的最早古稻田早3500年左右,且为粳稻,与现代粳稻有相同的DNA类型。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日本的稻作是由中国传入的,从而否定了日本是粳稻起源地之说,同时也证实了籼稻和粳稻各有自己的起源型,修正了水稻起源一元论学说,证实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作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这些理论与研究结果在1996年日本召开的稻作起源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得到了公认,在国际稻作界获得了很高声誉,受到国内外历史、考古、农学界的高度评价。



  记者:在您一生中,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荣誉,这中间,您最为自豪的是怎样的一个成果?

  邹江石:在我的研究成果里,有几项是我十分中意的,像上世纪80年代初用矮秆粳稻作父本杂交的“紫金糯”,解决了糯稻植株高易倒伏以及分蘖力弱的问题,产量比粳稻的还增产19%。农民纷纷抢种,当时在无锡地区种植面积由5%提高到40%。还有利用籼稻与粳稻杂交培育出兼有籼稻的产量和粳稻的品质的“南粳35”,都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但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在袁隆平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两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培育出“两优培九”。这一品种在肥水条件良好,掌握栽培特性的情况下,亩产比“籼优63”还高出100公斤左右,米质全部指标达到部颁一、二级,大面积种植亩产超过700公斤。现在累积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为农民增收90亿人民币。这一成果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0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首,2001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2003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已建立了高产、优质栽培体系和安全制种技术体系。两院院士评价说,对21世纪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一样,会遇风雨,会有坎坷,您有过败走麦城的经历吗?如果有,您又是如何从中走出来的?

  邹江石:当然有,不过走麦城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为什么就败走了麦城。上世纪80年代末,我用五、六年时间采用两系化学杀雄培育出“亚优2号”,这一品种产量很高,但不稳定,而且口感粳不粳籼不籼的,人们不太接受,加上湖南某种子公司150万元的种子款迟迟不到位,雪上加霜。那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为灰暗的时光。

  失败是成功之母,既然两系化学杀雄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另辟蹊径,追随袁隆平教授开始两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终于有了“两优培九”的丰厚回报。



  记者:这些年,您除了从事科研外,还有许多行政管理工作要做,是不是也受过“鱼”和“熊掌”选择的困惑?

  邹江石:说心里话,我不喜欢为官,也不善于为官,我还是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当中去。那年在海南基地育种,当时,海南省领导请我留下来做领导工作被我婉言谢绝了。有一些事现在想一想也有一些过分,比如在担任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时,我的名片上印的是研究员兼副院长。



  记者:这些年,听说您开始和企业合作,进展顺利吗?

  邹江石:我选择了大北农集团作为合作伙伴,大北农的当家人邵根伙博士是一个思路敏捷,胸怀广阔,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当初就是他以独到的眼光看到我培育的“两优培九”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慷慨解囊100万元,一方面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我的信心,无异是雪中送炭。这些年,我们合作的十分愉快。今年我们共同合作推广“两优培九”超过1000万亩,今后的合作将更为宽广。



  邹江石 1958年至1962年就读于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就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至今。早年从事水稻栽培科学研究,1974年后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1986年初晋升为研究员,1987年—1988年被日本东京农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90年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多年兼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农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作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高级顾问等职。40余年来承担省、部和国家研究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现在承担总理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共获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一等奖4项,省、部二等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杜邦科技创新奖”和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栽培、育种成果累计推广面积在7亿亩以上,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对我国农业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稻作起源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历史、考古、农学界的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