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院士

中国首位品牌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的故事

时间:2006-10-03 01:24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admin 点击: 299次


  “第五大发明”与“东方魔稻”

  ——中国首位品牌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的故事

  

  现在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不管是穷乡僻壤的老农,追赶时尚与新潮的都市青年,懵懂惟偶像是追的少儿,还是活跃在亚、非、拉甚至欧美政坛的国家政要!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延续中国贡献给人类发明“香火”的鼎盛之作。国庆前夕,这位为湖湘科技带来了巨大荣誉的科学家面对家乡媒体传达心声:终生与科研“拦路虎”为敌,在跨过八十大寿以前,助力“东方魔稻”越过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第三道难关;希望活过2020年,亲历超级稻大面积亩产跨过1000公斤的庆功盛典。  



  “杂交水稻之父”不败神话

  北京时间2006年4月25日晚9时许,美国科学院揭晓外籍院士评选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高票当选,成为中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该院的外籍院士。

  消息经媒体传播,国人振奋不已,要知道,就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界曾有声音质问中国:“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困惑,袁隆平院士给出斩钉截铁的回答——依靠科技进步,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帮助其他欠发达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十多年后,挑剔的美国科学院能将外籍院士头衔授予袁隆平,无疑是对中国杂交水稻造福世界这一卓越成就的最好注解。

  40年来,从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创立“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理论,到开创“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技术路线,实现优势杂交水稻组合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以及从三系到两系的育种难题的环环突破,袁隆平都是在否定学术界权威理论与他国创新失败的基石上,险中求胜获得成功的,并由此奠定了自己在国际水稻界的崇高地位。

  上世纪末,袁隆平在他古稀之年开始了一次更为浪漫的“旅行”——带着充满童趣的“禾下乘凉”梦想,为世界创造出一种神奇得被赋予魔幻色彩的水稻——超级杂交稻,世界称其“东方魔稻”。这个以高冠层、矮穗层和高度抗倒为特征的超级家族,先后创下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项世界纪录。此前,先于中国启动超级稻研究却始终举足不前的国际水稻所,参照袁隆平设计的株型模式,对其原先设计进行修改终于取得研究突破;由中国技术输出在菲律宾试种的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比当地同等条件下的常规良种增产50%以上,比国际水稻所新育成的杂交稻增产25%以上,菲律宾总统因此鼓励农民广种中国袁氏杂交稻。



  杂交稻的世界情怀

  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对世界贡献究竟有多大?袁隆平院士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中国已经实现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自给目标;由我国自创的杂交稻技术,已经开始在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推广,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据了解,截至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从1979年中国赠送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给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至今,中国杂交水稻已在越南、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40多个国家开始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其中,曾经是亚洲稻米进口大国的越南,1993年引种中国杂交水稻4万公顷,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当年增收水稻1亿公斤。目前,越南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65万公顷,单产增产40%,成为亚洲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国。此外,印度借鉴中国技术培育出适应当地条件的杂交水稻组合;菲律宾在袁隆平委派的专家援助下,杂交稻单产提高了二到三倍,开始脱离粮食进口国阵营。

  对于杂交水稻以及超级杂交水稻的未来,袁隆平满怀期许,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杂交水稻的国外推广面积由现在的150万公顷增加到1500万公顷。他告诉记者,若以水稻每公顷增产2吨计,可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离解决人类粮食安全目标就更近了。



  “超级梦”寻接棒人

  超级稻实现大面积亩产800公斤为杂交水稻推广应用创造出新的境界。袁隆平告诉记者,目前已通过品种鉴定的超级稻组合计划到2010年推广1亿亩,届时,水稻亩产将比现在增加120公斤,每年全国可增产120亿公斤粮食,可多养活3000万人。

  与此同时,由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已开始为2010年大面积亩产900公斤而全力攻关,破这个难关靠常规育种技术已不能及,需要采用生物分子技术。目前,在袁隆平的实验田里,公顷级以下稻田亩产900公斤已经成功,要实现公顷级甚至百亩片、千亩片亩产900公斤,仍然任重道远。

  尽管困难重重,但袁隆平却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按长沙的自然辐射条件测算,在长沙种植超级杂交水稻,亩产潜力可达1500公斤。因此,在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第三期超高产目标实现之后,还有更艰巨的考验在后头。

  袁隆平告诉记者,超级稻育种我国比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起步稍晚却能后来居上,关键在于能理论联系实际,育种家不仅要在实验室奋斗,更重要的是能象农民一样守在试验田。他说,成果只能从汗水中收获,创新只能从汗水中发现,电脑里长不出水稻,温室里育不出高产品种,必须下田实践,经历日晒雨淋。而这,正是他将交棒的后继者所需有的基本素质。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