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国际同行揭开微生物学别样洞天 

时间:2005-09-10 08:28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15次

9月4日虽是周末,但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报告厅,由中科院微生物所举办的“2005’北京国际微生物日”活动,因为有国际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来作系列演讲,吸引了中关村周边科研机构和大学的青年学子,大清早他们就纷纷来到这里抢占座位。

8点45分,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医学院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学教授、微生物免疫中心主任John Mekalanos走上讲台,介绍痢疾发生的过程。John Mekalanos曾发现导致痢疾的弧菌是受其特异的噬菌体抑制的,而痢疾弧菌的毒力受体蛋白可以作为治疗痢疾的靶点,针对该蛋白,他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发现了具有功能的小分子药物。

在John Mekalanos之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微生物免疫和分子遗传学系主任Dr.Jeff Miller,从基因组水平上阐述了噬菌体对其特异细菌感染的机制,并分析了基因可变区对感染力的影响;德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Dr.Rudolf Balling向听众介绍了他构建的小鼠遗传系统和他所探究的小鼠感染和免疫的机制,初步分析了小鼠营养物质对感染的影响;英国帝国大学免疫学系主任Dr.Charles Bangham介绍了HTLV-1的侵染以及细胞体内的扩散等……

在这些报告中,还穿插着中国科学家黄力关于嗜热菌中DNA的超螺旋与解旋的研究、姚一建研究员关于冬虫夏草的研究等。

一位没找到位置的北大学生,席地而坐,不停地用摄像机录着他感兴趣的内容。他告诉记者,“以前从书本学到的和跟随导师做的课题比较单一,听这样的报告大开眼界。”

紧张的学术报告之余,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午餐桌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访谈。

事实上,作这次演讲只是科学家们来北京工作的小插曲,他们此次北京之行的真正任务是作为海外专家评估团应邀对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科研工作进行评估。中科院正在进行第三期知识创新工程的部署,微生物所今后的科研究竟如何与国际接轨,是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为此,微生物所特别聘请中科院院士、微生物所前所长方荣祥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口腔学院口腔生物学系主任施文元组建国际评审团,对所里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估。此前,他们已与中科院微生物所所有课题组进行了仔细交流。

他们中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来中国,当记者问他们对中国以及中科院微生物所有怎样的看法时,他们表示,中科院微生物所收藏的微生物资源之多令他们惊诧。如果中国将微生物宝藏好好加以利用和开发,必将为中国和全世界生物学、医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对中国科学家所开展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也颇感意外。同时,报告会上中国学子们高昂的求学热情也让他们感到中国充满希望。他们说,“中国的变化就像蘑菇一样每天都不一样。”

与此同时,他们也认为中国人的平均主义思想很严重,奖惩不明,不利于科学的发展。虽然人格平等是应该的,但平等不等于平均,如果工作优秀的人得不到鼓励,则伤害他们的积极性。每个人的工作方法不会一样,有人“挖矿”,有人“当兵”,如果一视同仁,不利于发展。美国科学院有位院士曾经说过,“科学家既要做侦探,也要做律师。既要具备探索能力,也要让同行接受对案件的裁定”。另外,他们还发现,中国每个科学家都具有很好的资质和潜力,但课题组之间、研究所之间协作不够,若大家齐心协力,一定会做出更好的成果。

他们还建议,中科院应尽快建立微生物资源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高通量筛选平台,把微生物所拥有的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以最快速度形成产业。他们认为,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对中国工业与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将为全人类做出贡献。

此次北京之行,这些科学家对中国的科研机构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与中国科学家交流的直接成果是,美国加州大学将与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建立联合实验室,互派学生参与实验室工作。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