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中国科技期刊为何“长不大”?

时间:2006-11-11 09:12来源:中国生物信息 作者:admin 点击: 351次

现实:大而不强的科技期刊



截至2006年6月,我国科技期刊已接近5100种;在学术质量方面也有了不小的进步,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全国已达到95种,其中我国内地有76种。但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6年元月颁布的《200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我国进入SCI源期刊库的期刊仅13种,2004年其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586,而世界SCI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1.665;2004年SCI世界期刊平均引用次数为3504,收录的中国期刊平均引用次数仅为596,且自引率偏高。Nature、Science的总被引频次已超过30万次。



由此可见,我国是一个科技期刊数量大国,而不是科技期刊强国,缺少像Science、Nature、Cell这样的国际著名的品牌性期刊。



现在,国内很多单个分支学科就有几十种刊物,甚至一所大学办20多种期刊,一个小研究单位也办一个刊物。实际上,在这种期刊上发表文章,只是用来申报职称和研究生毕业答辩等。



分析: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 本报记者近期对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登记注册与年度审核的科技期刊159种和中国科学院出版委员会登记注册管理的约300种期刊进行了主办单位类型与经营模式特征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事业经费拨款计划型的科技期刊主要为高等学校学报和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还有学会和研究机构的政策指导咨询期刊,占陕西省期刊总数的88.7%,中国科学院及所属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基本上也都是这种管理经营出版模式。这种管理经营出版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而不是站在社会需求和目前市场机制的角度去经营、管理的,形成了主管、主办单位条块分割、重复办刊,没有真正放于市场中竞争发展。各主办单位对期刊的重视程度极大地受制于主办单位领导对期刊重要性的认识水平;编辑部经费不够,领导重视才在第二年增加一点;到底缺多少、多少经费发展到什么程度,并无明确统一的成本核算、考评指标。同时,也没有激励编辑人员长期努力办刊、经营品牌杂志的制度保障,期刊编辑队伍的学历结构明显低于科研、教学等人员队伍,致使期刊发展后劲不足。



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 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一些科技期刊的生存。例如,已经出版了4版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使一些被收录的科技期刊编辑部收稿量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而未被收录的期刊编辑部的经营则举步维艰,为生存发愁;还有一些实用技术和科普、指导类科技期刊编辑部以《要览》收录指标为办刊方向,以被其收录为目的,结果使期刊失去读者和市场。如《中国有线电视》编辑部面对与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评价体系的许多“格格不入”,将目光盯着“核心”、“统计源期刊”,追求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名”,从2002年起按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有意识地增加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理论性较强的稿子,试图提高杂志的学术分量,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一些基层工作者开始质疑,认为那些理论性强的文章不切合他们的工作实际、缺少实践操作性。如此一来,失去了特色,订阅数下降,也导致广告量下降。值得一说的是,经过重新定位以后,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肯定者居多,近两年的广告收入也明显好转。



科技期刊的网络出版 由于网络出版有传统纸质期刊无法比较的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数字化期刊已经从最初的软盘、CD-ROM形式,发展到现在的网络出版。与此同时,科技期刊的网络出版也造成了科技期刊印刷版发行数量的急骤减少,刊社经济效益下降,众多学术期刊编辑部基本上依靠收取发表费维持出版运行。科技期刊的纸质出版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科技期刊网络出版发展也面临质量、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价格及收费的问题。



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 对全国60多个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状况调查显示,约67%的编辑部负责人是从主办单位的管理岗位或教学、科研岗位转到编辑岗位的,且年龄基本上在45岁以上;期刊的主编均为单位的领导挂名,不从事实际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即“主编不编”。其根本原因是主办单位领导认为:办杂志就是将文章收集起来,请专家审稿,再让作者修改,最后汇集交印刷厂印制就可以了,谁都可以干!于是,将在行政、教学和科研上发展前途不理想的、有人事矛盾、即将退休或退居到二线的部门领导等调整安排到编辑部做负责人。



此外,由于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管理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模式的生产与运作之中,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仅限于本学科和编辑加工业务,形成编辑知识结构趋于单一化、雷同化,不能适应当今期刊文化市场对编辑的市场策划、营销和服务管理的全方位要求。



未来:以创新求发展



没有世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我国高水平的创新科研论文依靠国外期刊发表,受制于国外同行学者的审定和认同,我国科学家很难成为学科研究的引导者。虽然我国近些年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不断上升,但我们不少论文还是用实验数据验证外国人的观点。



为此,首先必须创新中国科技期刊管理制度,把科技期刊的出版、流通和经营管理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通过竞争,市场机制会将低水平、重复性的期刊淘汰掉,政府管理部门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促进培养一些大刊名刊的项目资助。同时,创新管理制度的实施将自然造就适应现代编辑出版业的人才队伍和用人机制,成为中国由科技期刊大国走向科技期刊强国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源。



其次是创新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促进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记者调查发现,少数期刊编辑部以期刊入选核心期刊表和统计数据源为筹码,降低论文录用标准,不以提高期刊质量为目的,而是盲目增加期刊的页码,加大收取发表费并增收论文发表加快费等,使收取发表费的初衷异化,造成论文泛滥,失去了办刊的意义。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项攻关,组织包括科技期刊编辑在内的人士,对政出多门、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不一的数种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进行整合、补充和修正,研制颁布一个相对客观、科学且具权威性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供社会学术评价参考,并辅之以严肃认真的专家评议。这样既可减少项目的重复研究,又能避免评价体系不一造成的混乱。目前,有些单位尝试的“精品”工程和“代表作制”是值得重视的两种举措。



其三是创办网络版期刊,制胜数字化出版。新旧传媒的融合是网络出版与纸质出版共同的发展趋势。因此,重要专业期刊应有网络版与印刷版多种载体,实现期刊多载体的广泛迅速传播,提高创新信息的快速传播能力,扩大期刊影响。目前,有的期刊编辑部采用国际科学界正在大力倡导并推行的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开放存取(Open Access Publishing)的出版模式,如《植物学报》、《细胞研究》等进行了OA出版模式的实践,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