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访谈

坚韧不拔孕育原创实力--上海中科院神经所

时间:2006-12-05 00:04来源:神经所 作者:bioguider 点击: 473次

这篇报道采撷了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十年中所取得的进展。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形成产业……科技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更可贵的是,在这一系列向国际领先、一流目标的冲刺中所体现的、真正的创新精神——坚持理想,抓住与世界高技术的同发优势,披荆斩棘开拓有中国特色的产业之路;坚持科研道德,用认真与开放,赢得世界同行的尊重;沟通基础与应用研究,让科研成果快速造福百姓。

  这正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十年积累的真正财富,有了它们,中国科技将会有更多领域走到世界前沿。——记者手记

  本报讯(记者许琦敏)在新兴的无线传感网领域,我国走到了世界的前沿!记者从最近在沪召开的首届国际无线传感网标准化大会上获悉,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代表团所提出的体系构架、标准体系,将成为未来无线传感网标准体系的“宪法”的蓝本,在国际上引领该领域技术发展的走向。

  这堪称中国高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经过十年的努力,已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进行科学布局调整,向持续发展、创新跨越转变。在这十年间,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各研究所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竖起了一块又一块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1999年,当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无线传感网为何物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几个年轻研究人员,几乎与世界同步开始了以需求为牵引的中国特色传感网探索之路。在经过多年艰辛的积累和发展后,该所的无线传感网逐步形成了一条产学研滚动发展的链条。到创新三期,该领域被列为“1+10”科技创新基地中信息基地的重大方向之一,科学院成立传感器网络总体部,挂靠上海微系统所,联合院内20余家研究所和高校,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攻关。目前,在上海市建设的多媒体传感网系统在奥运火炬接力中得到应用。不久后,浦东机场也将建成国际规模最大的传感网应用系统——拥有3万多个传感器节点的机场传感网防入侵系统。

  创新,靠的是认真而慎重、公正而无私的道德力量。1999年成立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跻身该领域国际一流研究所的行列。秘诀在何方?简简单单六个字:认真、科学、公正。

  翻翻神经所的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很少有“弹眼落睛”的地方,看不到宏伟的计划,只有一项项日常的考评——但更关键的,是异常严格的执行:神经所的每个研究生转博答辩,所长蒲慕明都会亲自参加;神经所的每次年会,都由学生上台进行英文报告,由各课题组长评分;神经所的每次国际学术评估,都聘请顶级且与所内研究员很少有私交,不会讲情面的科学大师……

  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只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隔绝了浮躁与急功近利,坚持着认真、科学与公正,神经所近年来高水平的科研产出连绵不断:近年来,共有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从2006年至今,共在《细胞》、《科学》、《自然》及其系列杂志、《神经元》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超过20篇,多名研究员经常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有的则被聘为神经科学国际学术杂志的编委。

  创新,在于开辟崭新的科研模式。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中,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组建了健康科学研究所。作为院校结合的创新试点基地,健康所围绕人类重大疾病,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生物医学转化型研究的桥梁。

  6年来,健康所在“临床问题—生物学问题—疾病防治—临床验证”的研究模式下,加强了与国内外医药研究和开发机构的合作,促进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干细胞等方面的生物医学转化型研究,并建立了针对多种疾病的模型和药物筛选平台。如针对感染和抗药性研究的线虫模型筛选平台、研究白血病及多系统疾病的斑马鱼模型平台、筛选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肌缺血性疾病、糖尿病等常见病的平台等。经过数年努力,已经筛选到颇有应用前景的药物“新苗”和治疗靶点,并利用同时建立的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转化体系,成功转让给医药企业。如免疫学研究团队在健康所搭建的转化型平台上,发现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疫苗,联合医院进行了临床试验,证实了疫苗的有效性,同时申请了专利,并成功转让。干细胞研究团队以临床应用为目标,从干细胞的建系、分化,到临床前试验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