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医学 > 中医中药

中医药是否走到十字路口?

时间:2005-09-27 08:57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565次
  “从本次大会收到的1000多篇学术论文来看,大家立论的基础都在于:中医药传统继承与现代化并不矛盾。”26日,本届大会学术组秘书长、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彭成告诉记者。

  1996年国内首次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后,医学界引发激烈争论:现代化是否意味着摒弃传统?但最近两年,各界观点已经基本统一——中医药理论从创建起,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都是动态的、开放的,“现代化”强调时代特征,中医药有必要与时俱进。

  本届大会8个分会70%以上的专家发言,都在讨论如何运用西方自然科学手段,开发中医药的利用价值,证实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也有不同的声音:用西医医学理论阐释中医医学,等于中医的异化。



  警惕片面现代化

  26日上午,荷兰莱顿大学教授让·格雷夫向记者通报,27日他将作题为《系统生物学: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报告。

  他引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对“系统生物学”的认同:通过现代测试方法,对使用中医药后的人体数据进行统计整合,为中医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这一方法强调整体观念,吻合中医的哲学思想,能使中医学与当今时代的最新科学相融合,最终与现代科学同步。

  荷兰教授讲得头头是道,成都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处长姚洪武却听得如坐针毡:这种一个靶点一个靶点地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证实中医药有效性的研究,对中医药能有多广泛的适用性?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能用什么来解释?中医的经络又该如何分析?就像坐飞机从成都飞北京,空中看不到路,不等于没有路。

  “我们对中医药的认识有没有扭曲,需要反思。”河北医科大学教授李恩关于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演讲,让听众觉得“过瘾”。他的观点鲜明: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要防止基因决定论。放弃中医认识人体的整体观念,忽略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基因表型变化的影响,只会倒退到18世纪的机械唯物论。

  本届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医学界泰斗王永炎院士提交的学术论文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中医药学诚然需要现代化,但如何现代化至关重要。目前有些中医师忽略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仅将中药与西药简单搭配的做法,有失片面。

  对中医药再发展课题,王永炎院士开出“方子”:回归“读经典做临床”的本位。

  “东归”到传统中医经典,还是向西方医学“西化”?按照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到了这样一个“十字路口”。



  双向的“拿来主义”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国内起步不过短短几年,而且当前只是中药的研究开发有一些进展。

  1999年,一项中药现代化课题首度被列为国家“973项目”:科学家们试图运用现代植物化学和药理研究手段,探索一些中药经典古方在人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

  这个被誉为“探寻中药黑箱子里秘密”的项目,动用庞大的科研力量,先后由王永炎、张伯礼等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也承担了部分子课题。最终,项目组认为可能找到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简单地讲,从前药方中是各种药材组合搭配,项目组则从药材中研究提取出有效物质,形成主要成分之间的组合。

  据专家介绍,当前对中药的研究有两种途径。第一种占据国内主流,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西方科技手段,建立中药的筛选模型。第二种则在西方比较盛行,即以西方医学疗效评价为指导,在中药中筛选有效成分,制成天然药物。

  至于中医现代化,彭成认为,国际国内还处于研究的前期阶段,缺乏站在更高层面对中医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的能力,因此,出现“东归”、“西化”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很正常。

  其实,更为豁达地看待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传统中医药学向西方科学技术借“工具”,西方医学向中医药学借“资源”,其实是一种双向的“拿来主义”。

  彭成认同这种观点:目的都是治病救人、卫生保健,对象都是人类。所谓“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同样适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进程。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