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科普知识

揭秘地震风险模型如何预测科学风险

时间:2007-04-10 20:37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admin 点击: 203次

  路敏 本报记者 李丽云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繁。

  如今,如此急需的巨灾风险模型在国内已经出现。3月21日和23日,提供灾害风险管理产品及服务的全球领先企业美国阿姆斯公司与中国地震学界的权威科学机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联合对外推出了首个中国地震风险模型。

  那么,这个地震风险模型将怎样科学测算地震风险?有几种测算方式?需要输入哪些资料和数据?能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能否推动中国的巨灾保险走向快速发展?

  中国的地震风险模型对我们每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中国的居民,你投保过地震保险吗?是不是对地震保险感觉很陌生、很遥远?而如果你想了解或者购买地震保险的话,你是否知道地震风险在哪个地区比较高,在哪个地区比较低?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地震保险价格应该是一样的吗?

  近日,记者就这些疑问分别采访了地震风险模型的中美双方负责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王自法博士和美国阿姆斯风险管理决策公司(RMS)共同创始人、总风险师董伟民博士。

  ———地震风险模型———

  地震风险模型是巨灾风险模型中的一种。研制此模型的双方利用一年时间,集合当前中美两国地震工程和防灾工程各领域最新的主要科学成果,吸收了国际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推出了这个适用于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和澳门)的较为完整的地震风险评估方法,另外还专门为中国台湾地区制作了地震模型。

  该项目收集了我国近3000多年的所有记录在案的地震资料,集纳了国内最详细的土层分布等地质资料,以及2005年统计的全国财产分布资料(包括全国建筑物、道路、桥梁等的分布),采用最新的结构反应分析方法,结合当前世界最先进的金融手段,系统集成开发出了这套首个中国地震风险模型。

  此模型涵盖了最能反映中国地震风险分布的85000个模拟地震。依据中国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建立了11个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资产分布模型”及其在中国大陆各县区的分布,确定了以县区为基本单元的资产(建筑物与室内财产)统计清单。这些成果为评价中国地震风险、量化评估地震经济损失提供了基础信息。

  此模型让中国走出了以前单凭资料和经验来估计所发生地震风险的传统做法,而开始运用目前最先进的反应谱技术,结合经验与理论模型科学地预测未来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和损失。

  研制单位在研制成功后,专门应用唐山(1976年)、海城(1975年)、大同—阳高(1989年)、

丽江(1996年)、包头(1996年)和九江(2005年)这六个近代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资料,对这个模型进行过检验,成功印证了此模型预测地震风险的可靠性。

  ———种种疑问———

  疑问一:测风险有几种测算方法?

  那么,具体通过这个地震风险模型怎样测算风险呢?有几种测算方法?两位专家总结说大致有三种方式。

  方法一:历史地震查询法

  在这个中国地震风险模型中收录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地震目录,因此可以按照历史地震目录来了解已发生的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和风险,并由此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损失。

  方法二:随即模拟法

  在这个中国地震风险模型中根据地点、震级、概率三个要素组合出了85000种大大小小不同的地震,用以模拟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地震的组合。如果不指定哪级地震则可以进行全概率的分析,即可以把85000个地震的发生概率和损失都计算出来。你一定会疑惑,这样得耗时很久吧?经过项目研究人员的现场模拟演示,如此大量复杂的计算在这个模型中只需5分钟即可完成,然后你会得到85000个地震发生的损失从大到小的排列,瞬间你就能知道如果遇到50年一遇的地震损失的概率是多少,而100年一遇的地震损失的概率又是多少,地震破坏程度一目了然。

  方法三:确定性分析法

  就是非常明确地指定一种地震,然后输入相关数据查询出具体的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程度。这需要提供地震发生的地点和震级是多少。

  比如,中美双方利用这个中国地震风险模型分别对1679年的三河—平谷地震以及1976年的唐山地震进行过模拟分析,通过情景研究反映对这样具体的地震一旦再现后的具体影响及损失程度进行科学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如果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在当代现代化的北京地区重现其经济损失将高达8000亿元人民币(约1000亿美元)。

  疑问二:测风险需输入哪些资料和数据?

  你想通过这个模型了解你身边如果发生地震会有什么样的损失和风险么?那么,你需要提供如下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一、地震的震级和发生的具体位置;二、具体的财产情况,这包括你所要查询的建筑物的建筑年代、建筑结构类型,比如是土坯结构、木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高度、施工质量、建筑物的用途,比如是居住还是工厂,如果是工厂空间就会相对广阔其横向的抵抗能力就弱一些;三、建筑物所在地点的地质特点,包括土层结构、土质、地形、地貌等,如地基下的土层是软土还是硬土,是否建立在岩石上等等。输入这些资料和数据就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地震发生时可能的风险和损失。

  而如果你说不清地点,你还可以给定具体的邮政编码,输入到这个模型后会自动搜索出该地所在的经纬度,结合模型中的财产分布就可以分析得出在这一地点发生地震的破坏程度。

  以唐山地震为例,假定第一处是一个建于1995年某一小区,小区内共有五家住宅,离震源五公里;第二处是一个建于2005年的12层办公楼,离震中25公里;第三处也是建于2005年的12层办公楼,但建造在软土结构上,施工质量不是很好,离震中50公里。三处数据输入后,按照指定的唐山地震的情景分析得出第一处的损失有63%%,第二处的损失是2.4%%,因为是新建筑所以损失小,而第三处损失是3.2%%,虽然离震中比第二处远,而且也是新建筑,但因为建筑物所处的土质软因此损失比第二处大一些。

  疑问三:地震风险模型能带来哪些影响?

  影响将是广泛的。中美两位专家认为研究不单只是促进人们对地震风险的关注,更应该借此了解各种地震一旦再现,对正在迅速发展中的中国保险和房屋贷款市场所可能造成的影响。此模型的推广应用也不仅将为中国保险业施行地震灾害保险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还将为政府开展地震灾害评估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首先对政府来说,比如上述对1679年的三河—平谷地震在当代北京的情景分析就可以为政府精确地揭示出在中国商业和人口密集地区发生相同大地震可能造成的种种损失和影响。这样当地政府就可以提前预知本地区一旦发生地震将承受什么样的风险。了解了风险可能存在哪里,政府在决策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提前预防,比如是要加固建筑?还是要把资产撤离风险区?再比如政府在了解了地震破坏程度后,就可以提前设计将来的救援路线和救援方案,这样一旦地震发生政府就可以及时快速地实施布置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将救援物资运送到需要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其次,对于保险业和银行信贷来说,有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撑。我国以往的地震保险都是一个根据经验判断的模糊估价,现在,保险行业可以通过这个可以提供具有评估保单级风险能力的详细灾害损失模型,来跟踪风险暴露,风险组合,并优化再保险的购买。这个地震模型不仅可使本地保险公司稳步成长,而且有助于外资保险公司以平衡的风险组合在中国市场扩展。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是不同的,相同的建筑物分布在北京和分布在哈尔滨所测算出地震可能产生的损失是不一样的,北京每1000元的财产平均年损失在1.2元左右,而哈尔滨同样财产的平均年损失仅为北京年损失的1/70。这对保险公司制定保单定价就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如果保险公司的保险价格低于风险水平,那么一旦地震真的发生保险公司就将承受损失。

  对房屋贷款来说,银行也可以籍此模型判断所要贷款房屋的未来地震风险,以避免日后的损失。目前,我国银行业信贷方面关于地震保险涉及的很少,据两位专家介绍,如今土耳其、新西兰、日本等很多地震多发国家,在房屋贷款中都强制要求一定购买地震保险。在我国台湾的房屋信贷中也同样要求必须购买地震保险。

  疑问四:地震风险模型在未来将怎样发展?

  最近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究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要建立中国的综合风险分类标准和风险评价标准,建立中国灾害风险管理数据库和巨灾模型。王自法所长表示,希望他们这个与美方联合创新研制的中国地震风险模型可以在其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同时,他也表示将进一步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活断层的探测以及新的地震台网观测资料,更新的地震灾害资料等等,来不断完善和提高地震风险预测功能的准确性。

  同时在建筑结构的分类方面还要进一步细化,应进一步考虑中国的实际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特殊时期的建筑质量问题。在损失估计中应进一步考虑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的震害差别、设防与否、建筑物剩余寿命等因素。以期让地震风险预测更加精确,更有指导性。

  目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利用现有成果已经开始探索台风风险模型的研制。

  -相关资料

  据统计,20世纪中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全球的1/3,死亡人数高达59万人,占全球的一半。而来自中国地震局的数据表明,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发生11次地震成灾事件,共造成约208.4万人受灾,地震灾害总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6.3亿元。

  一份资料表明,在中国由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能够从保险业得到的补偿比例不超过5%。绝大部分损失补偿由政府和民间捐助来承担。由于国内保险业对灾害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率较低,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需求,也严重影响了受灾地区经济生产和群众生活恢复。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保险业在损害补偿方面的作用却相当明显。例如,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后,保险业支付了折合人民币近1250亿元的赔款,保险赔付资金被迅速注入灾后重建项目,成为灾后经济复苏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