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情绪的研究?

时间:2004-09-11 17:17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admin 点击: 784次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情绪的研究? 作者:汉博 来源:博客中国 引 言 中国政府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发展方针,一贯重视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们的小学入学率仅为20%; 1965年达到84.7%; 1993年为98.30%; 2000年超过99%。 初中的入学率在1949年为2.7%; 1965年为21.6%; 1993年增加到73%; 2000年已经在占人口8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 中青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中国现有各类学生三亿左右,另有学龄前儿童(0-6岁)1.3亿。1958年以后,中国城市的妇女几乎都成为职业妇女,所以孩子送入托儿所和幼儿园就学的比较普遍。农村的学前教育则相对比较落后。 2000年,学前3-6岁儿童有5998万名,在幼儿院就读的幼儿2244万名,受教育率为37.4%。2000年, 全国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为74%。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不仅要为实现全民教育而努力,更要为实现有质量的、均衡的全民教育而努力。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也随之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教育转变为终生学习;学习成为伴随人一生的重要活动。俗语说,教育是在塑造人的灵魂,现在不仅学校在塑造人的灵魂,家庭、社会和学习者本身都在塑造人的灵魂,而灵魂正座落在大脑之中。中国的古语称人为“万物之灵”、“大地之秀”,是因为人有大脑,因而今天对基于脑科学的学习科学进行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向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各方面普及有关脑科学的基础知识也越来越迫切。 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脑的高级功能主要有认知(包括注意、学习、记忆)情感、思维、决策。外化的如人格、行为、语言等。其中发生在我们大脑中的认知和情绪两个过程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协调决定了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我们的情绪是我们智慧,道德和自尊的基础,因为所有精神的高级功能都需要情感的伴随,或是意图和情感共同协调产生的思维。 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过程,目前在科学界似还没有对情绪的定义取得一致的意见。许多研究情绪的科学家认为(1),为了便于理解情绪如何在人体内运作,可将情绪(emotion)和感情(feeling)区分开来。把情绪主要限于瞬间的、自发的生理过程,它常常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当我们经历任何初级情绪(emotion)—悲哀、快乐、愤怒、害怕、惊讶、厌恶时,我们的自身能感受其产生的生理变化,他人也可以察觉到。相反,感情(feeling)是有意识的感知,即我们对体内发生的所有那些变化,以及我们的认知功能参与共同作用时所产生的十分微妙的变化的感知。我们倾向于采用上述的概念,虽然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因为对情感的研究十分复杂,能加以区分,研究起来也许简单些。加之,对婴幼儿来说,研究瞬间激发的情绪-----形成性格的基础-----更为重要。与情感相关的还有情感的表达(express)和心情(mood)。心情是一种温和的、变化缓慢的、情感状态。 我们已经知道情绪与认知有关;情绪与智力有关;情绪与创新有关——创新是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情绪与健康有关;情绪与突发性暴力有关……在脑中情绪和认知部分之间均衡和协调对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成功是重要的。科学上的成功同样不仅取决于认知能力,也取决于人们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以及对任务的持续和专注能力,即自信和实现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反的,突发事件和精神病患者绝大部分是因为情绪而不是智力出了问题。 情绪与基因及经历有关,特别是婴幼儿期的经历。情绪与基因有关,估计40%以上的基因和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但是今天我们谈论用改变基因来控制人的情绪还为时过早. 情绪和经历有关,特别是婴幼儿期的经历,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能有所作为和应该有所作为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具有的情绪能力,而不是他们的IQ,是他们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的最好预示,但是,目前正规的教育和大部分的家长们,强调的是认知能力,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时不仅是忽略,而且常常出于善意而伤害,这就更使我们关注有关情绪的研究。 压力的适当调整(stress management)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长期在 “中庸之道”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社会生活平稳,人际关系协调,家庭和睦。据统计,1983年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比例仅为0.6%。中华民族也是重情谊的民族。我们认为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哀、俱、爱、恶、欲;六欲指:耳、目、口、鼻、身、欲。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步伐加快,社会在进步中急速转型,使我们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社会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家庭不论贫富,都会尽可能的支持孩子就学。家长和学生是很尊重教师的。古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是事情总有两面,真理和谬误有时只差一步。近年来,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升学和就业压力加大。文化大革命中失去教育机会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机会倍加珍惜,造成家长往往对孩子智力成长期望过高,使得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学校和教师也受到社会升学压力的影响,容易偏重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忽视情绪能力的发展。有些例子还是很严重的,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2002年3月1日创刊的《知心姐姐》杂志对18个省市的1.3万多名学生和家长做了调查;80%的孩子表达了不想在否定声中长大;31.09%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与自己谈话;18.05%对父母否定和贬低自己表示不满; 5.16%指责父母动不动就威胁自己。涉及到的都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负面情感问题。而回答最想得到的承诺是什么的问题时,在3600名回答问题的孩子中56.82%期盼的是爸爸妈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并肯定自己的成绩。23.54%的孩子希望玩的时间多一点。11.11%的孩子希望多一点零花钱。说明大部分孩子希望和父母建立正面的情感交流。让我们来看看父母关心什么呢? 80%的父母对孩子交友的第一原则是对学习有益。 父母主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的这种目标的分歧容易产生情感的冲突。孩子轻则产生厌学情绪,重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甚至引发突发事件。即使对认知而言,有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学习。脑科学已经揭示:过度的压力会使海马萎缩,影响记忆。所以研究压力的适当控制,情绪的调节,对我们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现实的意义。 社会交往障碍 在发生反抗行为和突发事件的青少年中,性格内向的占多数。大至可把这种性格内向的青少年分为两类:一类来自贫困家庭;另一类来自家庭情况较好,对孩子过分溺爱的单个孩子的家庭。在贫困的家庭中,由于父母缺少必要的育儿知识,或是受经济能力所限,无法给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成长环境,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在这种家庭成长大的孩子一般视野较窄,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社会交往障碍。另一类家庭较富裕,有时甚至六个大人------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一起照看一个孩子,过分的保护和溺爱,也会使孩子骄横,以自我为中心,同样会发生社会交往障碍。这些都是我们教育中现在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对哈佛大学Jerome Kagan教授 20多年来有关儿童气质的研究很感兴趣(2)。他认为有些儿童继承了某些气质,构成了某种性格倾向的发展基础。这些儿童在4个月时,对某些刺激有强的反应。他们易发展成具有抑郁的、胆小的、逃避不熟悉事件的性格,需要不同的早期治疗干预和生活经历组合,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性格。Kagan教授曾经对照研究过美籍华人家庭的孩子和美籍高加索家庭的孩子。他们发现,美籍华人的孩子较多属于刺激强反应群,四个月时已可鉴别出他们对不熟悉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刺激产生四肢扑打和哭的反应,具有气质的抑制特征。 还有许多研究都强调了儿童早期教养对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性。据我们从文献中(3)了解到这样的研究结果: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视觉的经历对其发育起重要的作用。功能核磁共振图像研究揭示了从8周时开始,脑皮层的新陈代谢率急剧增加,表示脑成熟的显著进展。特别是,视觉刺激引起了在枕皮层能量新陈代谢的迅速增加。作者因此认为:这反映了关键期的开始。在此关键期里,母亲和婴儿之间面对面的对话,产生相互间的视觉致意和感情同步,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和认知信息。从养育者面部发出的信息模式,特别是低频的视觉和听觉信号是婴儿重要的情感经历。调节非线性情绪状态的系统是分层排列的,并以固定的程序在第一年里启动。杏仁体在出生时就已经就位了。但是皮层边缘联合区发育的关键期,包括前扣带皮层的发育,在出生后的第二和第三季启动。在第一年结束时,下前额皮层的视岛区,变得能出色地参与人际信号的处理,这是启动社会交往、激励、身体状态调节所必需的。眶前额系统在第二年的后半年成熟,这是许多自适应能力出现的分水岭时间。非线性的右脑是早期依附型过程的基础,它最初的成长周期在第二年结束。 在情绪的研究中,有些结论我们已经知道,更多的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期望脑科学能为我们教育界提供更确切的答案。 我们正在加强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培养 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员的粗略估计:中国有17岁以下的青少年3.4亿,估计有各类不同程度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的3000万。 其中,中小学生的发病率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到25.4%的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当然这只是她一家之言,我们还缺乏科学的统计,但说明青少年中的情绪能力培养值得我们重视。 199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实现全面素质教育,以后又把美育的目标增加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去。1997年李岚清副总理提出了要组织“情绪脑”的研究。我们很关心情绪的研究,因为我们希望情绪的研究能为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基础。教育转变成终生学习,学习需要发自内心的主动性,需要好奇心。 未来社会的竞争激烈,变化急速,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广泛而重要,道德和价值趋向的培育对社会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这些都说明在教育过程中情绪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对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的临床研究和诊治,在科学院和大学也已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有关神经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所。 近两年来,又相继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高校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的脑与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等。虽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素质教育,科学家也正在努力组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总的来说,我国在心理科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涉及3亿多儿童和学生的教育改善又不能,也不应等待,这就是我们希望参加OECD组织的有关“脑科学研究和学习科学”项目国际合作的原因。我们建议:建立国际的、跨文化的“情感神经科学和儿童情绪能力培养”的合作研究网络,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有利于协调、稳定、公平的国际关系的建立。在八十年代我国曾参加过类似的跨文化研究,证明是很有成效的(4)。我们相信, 基础科学的研究会造福全人类,而跨文化的研究会给整个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以及世界的进步带来很大的益处。(作者/编译者:韦钰) 参考文献 1、Antonio R.Damasio, Descartes’Error, 1994 2、Jerome Kagen, Galen’s Prophecy, Westview Press, 1998 3、Emotion Development, and Self-Organization, Edited by Marc D. Lewis and Isabela Granic, 2000 4、L.Camras,H.Oster,J.campos,R.Compos,T.Ujiee,K.Miyake,L.Wang&Z.Meng,Pruduction of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 in European American, Japanese, and Chinese infa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4,616-628,1998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