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享廷顿病性痴呆

时间:2007-04-18 21:32来源:www.cureba.com 作者:admin 点击: 980次
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首先于1872年由George Huntington报道,后以其名字命名。Huntington最初描述本病的最主要特征为遗传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病,以异常运动和精神障碍为特点。现在仍以异常运动、痴呆和家族史三联征为本病的临床特点。因亨廷顿病的异常运动——舞蹈症常为首发的突出的临床特点,因此曾将本病命名为亨廷顿舞蹈病;因其病程呈进行性发展又将其称为慢性进行性舞蹈病以及遗传性舞蹈病。近20年来,已报道包括随意和不随意的其他异常运动增多,因此再次称其为亨廷顿病。痴呆为本病的另一突出症状, lCD-10在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的分类中,称其为亨廷顿病性痴呆。
  亨廷顿病以常染色体显性并完全外显形式遗传。即一个患者的后代将有半数发病。男性和女性的发病可能性相同。平均起病年龄35~40岁,也可早至2.5岁,晚至75岁。平均病程14年。
  亨廷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已有多篇报道。由于调查方法及对象不同,结果差异较大。亨廷顿病的患病率从0.5/10万人口至7.8/10万人口,日本报道本病的患病率为0.11/10万人口。而委内瑞拉在围绕Maraeaibo湖地区,亨廷顿病的患病率最高,达到700/10万人口。国内尚无亨廷顿病的专题流行病学调查,但临床并非罕见。至今已报道100余家系,分布于全固各地区。
【症状与体征】
  亨廷顿病的临床症状包括三方面,即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
(一)运动障碍
  亨廷顿病患者的运动障碍包括不随意和随意运动障碍两方面。不随意运动障碍表现为舞蹈症、肌张力不全、手足徐动和运动不安。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是本病最突出的特征。大多开始表现为短暂的装鬼脸、点头和手指屈伸运动。运动类似抽搐,但较慢且非刻板式。随着病情发展,症状逐渐进展,运动的不随意性质愈益明显。不随意运动累及面、颈、肢体和躯干。嘴一张一合,抬眉毛和头屈曲均为典型动作。当患者行走时,躯干和腿呈不规则的一瘸一拐,蹒跚和皱行,加上手变换着伸旋前和屈旋后的姿势,步态表现像舞蹈。严重者因全身不自主运动而不能站立和行走。即使坐着也不稳,身体扭动,突然站起又突然坐下。病情发展至只能卧床,全身不停的扭动,甩胳膊。蹬腿。虽然在病的早期,以不随意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当病情发展时,随意运动受损愈趋明显。表现为动作笨拙,迟缓,僵直,不能维持复杂的随意运动,以致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有些患者表现不正常的眼运动,包括随意注视的核上性障碍,视动眼震受员和快速眼一运动睡眠的眼快速活动受损。在病的晚期,运动速度减慢而具有手足徐动症和肌张力不全的特征。最后患者呈固定的四肢瘫姿势,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多为正常,典型病例直到晚期肌张力才减退。部分患者腱反射增高。感觉不受累。少数患者可伴有癫痫,肌阵挛。
  虽然舞蹈样运动障碍是亨廷顿病的典型运动障碍,但少数病例表现为不动性肌强直的变异型(Westphal变异型),与帕金森病相似。12%~14%的亨廷顿病患者以肌强直为主要症状。在少年起病的亨廷顿病患者中肌强直特别常见。少年型(20岁以前起病者)占所有享廷顿病的5%~10%。左氏等统计国内已报道的亨廷顿病病例中。少年型占7%。约1/3~1/2少年型亨廷顿病的主要运动异常为肌强直而非舞蹈样动作。运动异常表现为肌强直、肌阵挛,至晚期甚至呈角弓反张。与成人相反,少年型亨廷顿病的癫痫发病率增高,表现为全身性发作者可多达50%。
(二)认知障碍
  痴呆是亨廷顿病患者恒有的特征之一。MeHugh和Folstein于1975年首先提出亨廷顿病患者的认知障碍具有皮质下痴呆的特征,即记忆缺陷、认知缓慢、淡漠和抑郁。与皮质性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不同的是无失语、失用和失认。
  认知缺陷在亨廷顿病的早期即可出现。开始轻的缺陷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记忆和计算、词的流利性、视空间功能及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判断、日常生活的速度能力和结构判断上。从一个任务到另一个任务同时探索几件事的变换上也可表现患者的认知障碍先兆。
记忆障碍常于早期发生。记忆损害的模式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或柯尔萨柯夫综合征时所见遗忘不同。后两种病的患者是记住新信息能力首先破坏,而对老信息的回忆相对保留。亨廷顿病患者对记住近期材料和回忆远期老的信息同样困难。仔细分析记忆缺陷发现最初记住新信息仅有轻度损害,而将信息作修饰以便有效储存则有明显困难,回忆有显著缺陷。
  口语改变包括完成口语流利性测验不良(一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说出一类东西的名称),轻度找词困难和构音障碍。口语流利性损害是亨廷顿病最早能计量查出的认知功能不正常之一,比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衰退出现得早。在病的中期和晚期,患者不能完成需要组织,连续和语言学精心加工的语言测验,也不能完成需回忆不常用词的命名测试。但这些测验超出语言范围,因还需要记忆和认知能力。没有皮质病变时典型的错语症错误和失语症的其他语言异常,但构音和韵律障碍为患者的突出特征。舞蹈样运动障碍常累及舌和唇,破坏了发音的韵律和敏捷性。横膈运动妨碍了说话的量、速度、节律和短语的长度,使口语呈一种暴发性性质。虽然患者有构音和韵律障碍,但仍保留词的识别记忆及对字的识别和对物的命名能力。因此。亨廷顿病患者能继续与人交流。
  随病情发展,其他认知障碍逐渐明显。集中力和判断力进行性受损。患者缺乏启动解决问题的行为。在需要组织、计划和连续安排信息的任务上,患者感到特别困难,面对信息过多而不知所措。视空间能力下降。表现在认知测试中视空间功能测试极其困难。在需要连续安排运动的额叶系统测验上(如手连续运动)有困难,但不是因患者有运动障碍所致。
  正规的心理学测试发现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e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中。算术、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和图画排列的亚测试上困难最大。从亨廷顿病患者的WAIS的总成绩上。操作智商明显低于语言智商。这正反映出亨廷顿病患者视空间功能和需连续安排信息上,困难较大。而词语的识记则相对保留。戴氏等对亨廷顿病患者的WAIS测试结果。表现为患者在语言测试各亚项中,知识和词汇均能保持中等量表分,领悟和相似多可获得中等偏低量表分,数字广度量表分较低或中度偏低,算术最差,量表分均在低档。操作测试各亚项的量表分大多在低档,有些量表分虽到达中等也偏低,其中数字符号、图片排列和图形拼凑最差。是因为这些亚项不仅要求视空间能力,还需要连续安排信息,组成总的概念。
  虽然有些作者发现有亨廷顿病风险因素者用WAIS测试,以后发病组与不发病组间测试结果有差异。认为WAIS不能作为症状前的有用工具。但高氏等在追踪一个亨廷顿病家系中,认为有亨廷顿病风险因素、并且WAIS测查智商偏低者,可预示该例有发病的危险引。
  由于亨廷顿病的认知障碍为隐袭起病,其记忆障碍不像阿尔茨海默病的遗忘易被发觉,且其词语的识别能力及语言交流能力相对保留,比阿尔茨海默病更不易被发现;而患者的运动异 I常即使很轻也易引人注意,常认为亨廷顿病的首发症状是运动异常。早已有作者指出,认知障查,询问有关精神症状,进行高级智能评价;做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通过各种途径确定痴呆时期。结果发现以舞蹈样运动障碍为首发者15例,以痴呆为首发症状者25例,10例患者两种症状几乎同时发生。痴呆发生的年龄比舞蹈样运动异常略早,但差异不显著。高氏等对一个亨廷顿病家族追踪,除已发病者WAIS测查结果显示智商明显低下外。有患病风险的亲属与年龄和文化相匹配的对照组比。智商有显著低下。其中3例智商低于95者,1~2年后出现了舞蹈样异常运动。已明确诊断亨廷顿病者中,至少2例是智能首先减退。1例10岁患者因学习迅速下降1年被迫退学,5年后才出现肌强直及癫痫发作。另一例于51岁时以一年来面手不自主多动而就诊。仔细了解是该患者原为能力很强的车间主任,因工作能力下降于50岁时被停止车间主任职务。家属认为是因生气(心情不舒畅)致手哆嗦。高氏等认为在追踪该家系的亨廷顿病患者中,大多以智能减退为首发症状。
(三)精神障碍
  Huntington在最初描述本病症状时就已提出“随着本病的发展,精神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有些表现就是精神病;而另一些则精神和身体逐渐衰退直至死亡解除其痛苦"L21。他还指出这些患者所患精神病的类型常导致自杀。以后的报道均充分证实了Huntington的观察。患者首先出现的精神状态变化为人格改变,包括暴躁、不整洁和失去兴趣。Folstein以DSM一Ⅲ的标准评定亨廷顿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发现有情感障碍者占33%。有间歇性暴发行为者30%,4.8%有精神抑郁障碍。15.6%酗酒。抗社会人格和精神分裂症者各占5.9%;而30%的患者无任何精神病性障碍。Folstein认为情感障碍是最多见的精神病性症状,且多出现在运动障碍发生之前。在亨廷顿病患者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与自杀率高是一致的。在本病男性死亡者中,自杀占7.8%,女性者占6.4%。还常有自杀未遂者。本病情感障碍发生率高。但不是反应性障碍。因为情感障碍不仅有抑郁。且有躁狂;而且情感障碍可出现在患者的运动障碍出现之前,或了解其病及本病的家族特点之前。如对亨廷顿病的重度抑郁障碍未能早期明确诊断或不适当的治疗致不被发现,将导致自杀率高。如早期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状,应用抗抑郁剂或电休克治疗可能预防自杀。已报道亨廷顿病患者自杀率有较大差别(1.6%~12.7%),反映了对患者情感障碍治疗结果的不同。
  亨廷顿病患者的激动性是家庭成员最难以忍受的人格改变。这种激动性可诊断为发作性暴力行为障碍,也可作为抑郁症的复合综合征的一部分。Burns等提出在与阿尔茨海默病比较后,激动性、攻击行为和情感淡漠并不能预示亨廷顿病的发病。但发现激动性与患者病前的坏脾气呈正相关。与好脾气则呈负相关。
  随亨廷顿病患者的精神和神经障碍进行性衰退,至最后阶段,患者缄默和呆傻。死于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
【实验室检查】
  亨廷顿病患者血清、尿和脑脊液常规检查无特殊异常。脑脊液神经化学分析可显示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下降。有症状的患者脑电图异常,a活动减少或无,波幅降低。国内高氏报告18例先证者14例为低波幅快波,尤其额叶明显,异常率占88.9%,较文献报告为高。症状前病例则脑电图正常。视诱发电位波幅降低。但首波部分潜伏期正常。Rosenberg等报告13例患者中12例P300异常,提示检测P300可能作为亨廷顿病早期智能障碍的客观指标。
  头部CT和MRI可证明尾状核萎缩,其表现为突入侧脑室额角外侧面的膨起消失。大致观察扫描图形就可发现此种萎缩,但也可以在测定额角与尾状核间之比,或双尾状核指数(在尾状核头部水平双侧脑室宽度与同一水平颅骨外侧骨板间距离之比)而确定。额角与尾状核间比小于2,或双尾状核指数小于1.8均符合亨廷顿病的尾状核萎缩。
  Hasselbalch等用SPECT检查18例亨廷顿病患者和1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的脑血流。发现亨廷顿病患者在尾核和豆状核有明显的血流下降,分别下降20%和8%。大脑皮质。尤其额叶和顶叶脑血流下降11%~13%。而丘脑、内侧颞叶和枕叶的脑血流在两组间无差异。在比较认知功能测验与区域脑血流关系后,发现图片排列测验和Wisconsin卡片分类测验结果与尾核血流呈线性关系,其他认知测试则与皮质区血流有关。结果表明,亨廷顿病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血流减少,且与患者认知功能有关。
  正电子发射断层照像(PET)表现尾状核区葡萄糖代谢明显降低,而皮质代谢通常仍正常。在X线扫描发现尾状核萎缩前,PET已显示该区代谢活性降低。

神经病理和病理生理学
  神经病理:大体上,亨廷顿病患者的脑有轻度或中度非特异性萎缩,主要累及额和顶区。冠状切面则发现有极突出的改变。尾状核头部的实质结构缩小成2~3ram厚的薄带状,以致测脑室的额角外侧壁呈突起状。壳核也缩小,苍白球有皱缩但较轻。
  组织学改变极突出。主要是尾状核内小联络神经元(高尔基Ⅱ型细胞)丧失达70%,致大神经元与小神经元的比例增高。星形胶质细胞也有丧失,但与神经细胞比,胶质细胞仍是增多的。伴有运动迟缓的患者(Westphal变异型)显示小神经元有更广泛的丧失。胶质指数(glial index。每个神经细胞的胶质细胞数)增多到正常的169%,表明亨廷顿病患者脑的纹状体中所见到的神经胶质增生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现象。
  大脑皮质3~5层也有小神经元丧失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伴血管周间隙脂褐质和充满脂质的巨噬细胞增多。有学者强调,除纹状体外,病变也累及到大脑皮质、白质、大脑半球纤维系统。联合纤维系统和间脑核。
  在丘脑,尤其腹外侧核也常有小神经元丧失,并且下丘脑也常显示神经元丧失,特别是外侧和中间部分。黑质网状结构可见神经元丧失。虽然小脑可不受累,但在少年患者可发生蒲肯野细胞和齿状核细胞丧失。橄榄体、脑干薄束核和楔束核有神经元丧失,并伴有脊髓后柱神经胶质增生。前和侧柱变苍白。Kremer等证明在丘脑下部的侧管核中有神经元丧失和胶质细胞增生。脑的这种多神经病理变化可以解释亨廷顿病患者的行为和情感改变。
  已证明亨廷顿病有神经递质改变,且这些递质改变与患者临床症状有关。在纹状体、苍白球和黑质中。抑制性神经递质7一氨基丁酸(GABA)和对GABA起作用的酶(谷氨酸脱羧酶。 GAD)减少了70%~90%。大部分GAD位于以释放GABA为递质的小的高尔基Ⅱ型细胞内。胆碱乙酰化酶活性降低,导致乙酰胆碱减少。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与GABA和乙酰胆碱成动力平衡。由于乙酰胆碱和GABA的减少,造成多巴胺相对增加,引起亨廷顿病患者多动。
  亨廷顿病患者痴呆的病理生理学有争论。有些学者将精神活动减少归因于大脑皮质改变。但亨廷顿病皮质的神经病理改变不恒定,且患者缺乏具有皮质病变特征的语言和运用障碍。CT显示尾状核萎缩与认知测试结果有关,SPECT也发现尾核区脑血流下降与认知测试结果一致,都提示痴呆主要是皮质下病变的结果。亨廷顿病患者在计划和组织、变换、词的流畅性以及记忆搜寻等额叶功能上,有明显障碍。因尾状核接受额叶投射,成为额叶系统中一部分。当尾状核病变时,表现出额叶功能障碍。前额叶皮质与尾状核的联系中断,是亨廷顿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基础。
【病因】
(一)遗传
  已证明亨廷顿病为常染色体显性并完全外显形式遗传。父或母患病,子女的发病机会是50%。本病好发于阿利安族的白种人。Huntington所报告的病例都是居住美国的英国移民后代,大约1000多例患者其共同的祖先是17世纪从英国移民美国的两兄弟。我国李氏等(1980)首先报道国内亨廷顿病的家系调查。事实上本病可见于世界各地。我国至今已报告亨廷顿病100多个家系。Singer发现香港一个中国人的家系四代24个成员中有7例患病。
  亨廷顿病的群体基因频率为10.69×10~,携带者的频率为0.5/万~1/万,突变率为0.7×10一6。父系遗传占优势者发病较早,而母系遗传占优势者发病较晚,但如母亲患病在妊娠过程中由于母体与胎儿的相互作用,大部分胎儿流产。而由父亲患病,小孩多能存活,但以后可能发病。因此认为有限制遗传倾向。李氏报道22个家系中,7例系母系遗传,15例系父系遗传。在高氏报告追踪观察的家系中,第四代已确诊亨廷顿病者7例,仅2例是母亲遗传,5例为父亲遗传。本病不隔代遗传,如不携带有病的基因则不发病。如发现有隔代遗传现象,可能因观察时间不够。高氏观察的亨廷顿病家系中Ⅸ,已发病,但其父Ⅲ2除脾气变得暴躁外。神经检查正常,追踪观察的第8年用WAIS查智能发现其智商95(低于同文化水平的对照组),第9年才出现不自主运动,比其子患亨廷顿病肯定诊断晚9年;实际上。其性格改变应认为已发病。亨廷顿病的遗传大多呈现早发倾向。且一代比一代重。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亨廷顿病基因位于第4号染色体短臂上(4P16.3)/20J。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连锁分析,为亨廷顿病的基因诊断提供了可能。1993年终于发现了亨廷顿病基因,并且揭示了ITl5基因的不稳定突变。金氏等应用G8亚克隆探针对家系亨廷顿病中部分成员进行RFLP及单体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D4SIO区域可能有自己的特点。与国外报道不一致。曾氏等应用RFLP连锁分析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检测 ITl5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技术,对两大亨廷顿病家系中8例亨廷顿病患者和39例高风险家庭成员做基因诊断。结果表明39例亨廷顿病高风险者的症状前预测的结果是有名为亨廷顿病基因携带者。结果也表明ITl5基因的不稳定性突变是导致中国人亨廷顿病的遗传学基础。
(二)兴奋性中毒性假说
  已证明兴奋性氨基酸具有神经毒性,亨廷顿病虽为遗传缺陷造成,但其病理上则以纹状体的选择性细胞丧失为特点。提示可能与兴奋性毒物有关。在给小鼠纹状体内注射了 Kainate后,可使原有的γ一氨基丁酸和胆碱能标记物丢失而诱发本病。但由此造成的动物椁型其细胞损害缺乏应有的选择性。喹啉酸(Quinolinic Acid)是谷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目前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导致此病的内源性毒物。在实验小鼠纹状体内注射喹啉酸后不仅可出现兴奋性神经元损害的病理改变,而且还可见到选择性细胞损害,这些变化同人类患此病时的病理改变一致。由于尚未发现亨廷顿病时喹啉酸浓度升高现象,故可以初步推论亨廷顿病的病人中可能先已存在某种代谢的异常,使某些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谷氨酸、喹啉酸或其它内源性氨基酸的敏感性增高,并由此造成了细胞的变性死亡。为此提出一种假说,亨廷顿病基因可能通过改变谷氨酸传递系统产生影响。因谷氨酸是一种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子系统,而且含有丰富谷氨酸纤维,从皮层进入纹状体。这样假说仍是一种推测,但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可能病因。
(三)氧化磷酸化假说
  Machlin等(1987)和Choi(1988)观察到在神经培养中过度刺激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产生钙过度进入神经细胞内导致自由基(过氧化物)对神经元毒性。 Miyamoto等(1988)报告用抗氧化左旋生育酚和idebenone能够预防这样损伤,因而考虑到氧化磷酸化假说。
  来自父亲遗传的患者发病年龄较早。提出线粒体基因可能决定发病年龄的可能性。在氧化磷酸化中所需酶的产生是由线粒体基因控制的。对细胞中氧化酶系统作用愈强,细胞中有毒的自由基浓度愈低。几乎所有提供给胎儿的线粒体来自母亲卵子的细胞浆,而精子在其有限的细胞浆中含量相当少。
  由具有亨廷顿病基因的妇女生育的儿童,其发病年龄肯定很迟。这类人有很强的氧化磷酸化系统遗传到她的后代。患有亨廷顿病的男人。作为父亲的氧化磷酸化系统的效力有选择性。但由无病的母亲遗传的线粒体则反应一般人氧化磷酸化效力。
  具有亨廷顿病基因的人,结合具有有效的氧化磷酸化系统,发病时间倾向延迟。因为自由基不具有效活性,因而减慢了神经元的死亡速度。反之具有双重无效力的氧化磷酸化系统者,亨廷顿病基因由于不失活致更早发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是:(1)家族史;(2)中年起病;(3)舞蹈样症状进行性加重;(4)进行性痴呆。但也可有散发病例。有些首先出现智能低下而无舞蹈样动作,早期诊断较困难,但如有亨廷顿病家族史亦可确诊。反之。只有舞蹈症状而无痴呆者,早期诊断亦有困难。这类病例往往会被误诊为神经性抽搐,但神经性抽搐是刻板的,而亨廷顿病的舞蹈样动作则否。实际上在亨廷顿病早期,痴呆症状虽不明显,正规的神经心理测验可发现智商偏低。如有亨廷顿病家族史也可确诊。
  关于舞蹈病诊断问题,有人在有症状的亨廷顿病患者中发现皮肤成纤维细胞培育中细胞密度和代谢的需求紊乱,以及淋巴细胞和细胞膜的特性异常,其结果可能对症状前的人有诊断意义。在正电子放射断层照相上尾状核葡萄糖代谢减低,也可能在受累者其他特征出现之前先发现。有人根据L-Dopa能改善运动迟缓与强直症状,而过量又会诱发舞蹈样运动这种作用,以此作为该病的预测试验,即给有危险的对象用L-Dopa 2.5g/日,持续10周,如能引起不自主的舞蹈运动,则可能是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这些技术可用作无症状。但有得病危险者的诊断试验。但现在尚没有方法能确切地将有危险但未受累者与已带有本病基因的患者区分开来。
  由于亨廷顿病具有迟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常在中年发病之前就有可能已将致病基因传给了后代。因此对亨廷顿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已发现亨廷顿病的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并已证明ITl5基因的不稳定突变是导致中国人亨廷顿病的遗传学基础,为本病的早期诊断、遗传咨询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二)鉴别诊断
  亨廷顿病需与良性家族性舞蹈病、小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迟发性运动障碍和成人肌张力障碍脂质沉积症相鉴别。
  良性家族性舞蹈症(benign familial chorea)的典型临床症状起始于正常运动发育期后的要儿和幼年。起病后舞蹈为非进行性。但终身存在。此病并无痴呆。已报道此病为遗传性和家族性,以常染色体显性和常染色体隐性两种形式遗传。
  小舞蹈病(sydenham chorea)的突出临床特征是自发的运动不协调和力弱。小舞蹈病主要发病于5-15岁,女性患者为男性的两倍。首次发病后持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但三分之一患者有复发。动作为暴发、唐突、跳动样和抽搐样,而不是典型亨廷顿病者的舞蹈样运动,抽搐缺乏刻板式。与亨廷顿病比较。在闪电样抽搐中,累及肌肉较少,且远端肌肉受累较突出。常见情绪不安和暴躁,痴呆则罕见。可有风湿热及其它表现,如心肌炎和关节炎,血沉快或抗链球菌溶血素滴定度可增高。在有小舞蹈病发作史的病人中,有许多可发生孕妇舞蹈病和口服避孕药引起的舞蹈病。
  与亨廷顿病具有许多共同特点的一种病是家族性基底神经节变性的棘红细胞增多症——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acanthocytosis—choreoacanthocy—tosls)。此症发病于15~35岁,以舞蹈症和突出的口面运动障碍开始发病。周围神经病常见。运动障碍导致进行性病残,于50~70岁死亡。此病散发,或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严重的行为障碍和情绪改变与不专心和注意力下降,情感淡漠和概括能力受损一起发生。CT扫描示尾状核萎缩。血涂片发现5%~15%红细胞为棘红细胞。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可增高。与棘红细胞增多症的 Bassen-Kornzweig综合征相反,血清β-脂蛋白不减少。肌电图和肌肉活体检查符合神经元性萎缩。尸体解剖检查证明尾状核和壳核萎缩,并有小细胞消失。大神经元保存与亨廷顿病的变化相似。但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并不特别降低。临床上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与亨廷顿病的区别是:遗传的隐性形式。无明显痴呆。有神经元性肌萎缩及棘红细胞增多。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可有不自主多动及精神症状,但有肝功能损害。且大部分病人有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明显减低、血清总铜量低而尿铜增高,用青零胺等治疗效果较好可与亨廷顿病鉴别。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是指慢性应用神经阻滞剂的人发生运动障碍。最显著的动作障碍累及口和舌,但手、腿、躯干和呼吸肌也可发生舞蹈手足徐动症。推测这种病是继发于基底神经节中多巴胺受体超敏感,而这种超敏感是由于慢性多巴胺受体阻滞而产生的。由于难评价强安定剂和抗胆硷能药以及其他各种精神活性药持续治疗的效果,以及某些精神病人晚期发生的智能衰退,使识别这种迟发性痴呆复杂化。然而中枢神经系统机制的破坏对迟发性运动障碍起作用,这种机制破坏,也可产生某些认知功能损害。此领域需要更广泛的研究。以肯定或反证这些初步观察。诊断依赖于相应神经阻滞剂的药物史,实验室检查无助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诊断。
  成人肌张力障碍脂沉积症(adult dystoInic Lipidosis)是很罕见的神经内脏储存障碍,并有核上性眼肌麻痹,轻度痴呆、舞蹈手足徐动症、肌张力障碍和共济失调。骨髓中可发现泡沫细胞和海蓝组织细胞。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