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访谈

中国基因芯片之母——记市劳模李瑶

时间:2007-05-04 23:40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admin 点击: 188次
  5月2日,李瑶总算有时间拿出那本厚厚的《细胞生物学》教材,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200多名学生的必修课备课。“我平时基本是备一课上一课,趁‘五一’要多备点,抓些提前量!”  

  这是一位追求速度和价值的女教授。她曾用半年时间主持创建了国内首个基因芯片技术平台,被誉为“中国基因芯片之母”,其创造的相关成果为上海引资2.5亿元,创国内自主知识产权作价之最。  

  用国际同行的话说,在中国女科学家手中诞生的基因芯片,用“中国速度”跨进了世界科学前沿。  



  那一夜她失眠了  

  40年前的四川大巴山里,李瑶还是一个教师家庭的小女孩。也许是小时候读了谈家桢的文章《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她考进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从此真的与生物学结缘。  

  从本科读到硕士,又从博士当上大学老师。为进一步深造,李瑶10年前辞去教师工作,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做博士后,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当时,破译“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启动,共有6国参与,其中发起者美国占54%份额,而中国仅占1%。  

  1998年10月的一天,李瑶接到丈夫的越洋电话,得知复旦大学也开始搞人类基因组研究了。“这一夜,我失眠了。”回国,意味着放弃在美获得的工作签证和丰厚年薪。尽管留美刚一年,李瑶还是毅然“海归”,在祖国土地上接受这个生命科学的挑战。  

  作为基因组研究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基因芯片将大量特定序列的DNA片段,一点一点地固化在玻璃衬底上,在方寸之间形成高密度的DNA阵列,这几十万根DNA“探针”能够和其它DNA样品相互作用,从而检测到大量生物信息,并将信息记录下来。  

  高难度的芯片研制,正是李瑶回到复旦、加入联合基因科技集团后的工作。她白手起家,一干就是八年。就连最初她手把手带教的两位女学生,如今已成为公司经理级的技术骨干。这位芯片首席专家笑言道:“假如当年没选择回国,尽管拿的钱可能比现在多,但也就是个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吧,做不出这番事业。”  



  国际学术会议为她增名额  

  几乎每天早上七点多,李瑶总会骑着一辆破旧的“凤凰牌”自行车,穿行在杨浦区国权路上。车后那摇摇晃晃的坐架上,是她上小学的女儿。女儿送进学校,她再骑车进邯郸路100号大院里,一停好车便匆匆上楼,手里还提着自带的午间盒饭。于是,八点不到,公司便迎来了第一个上班员工。  

  首席科学家好比研究单位的“大脑式人物”,要想的事情是手下十几个来自生物、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博士、硕士的总和。而在攻坚基因芯片最忙的时候,李瑶满脑子都是“芯片”,熬夜研究还不够,早晨骑车竟“开小差”,多次把女儿带到公司门口。别人趁中午去食堂吃饭时稍作休息,李瑶却把这点时间也省下了,她用微波炉热一下自带饭菜,节省了午餐时间。  

  全身心扑进事业,终于得到应有回报。当首枚中国基因芯片以惊人速度问世后,美国“cDNA微阵列”基因芯片创始人之一Schena博士先后两度前来参观,亲眼见证后,立即向国际基因组织发出呼吁,要求即将召开的国际学术大会增加一个来自中国上海的女学者名额。李瑶由此亮相全球基因学舞台,成为一颗新星。  

  因相关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李瑶所在的联合基因集团以自主研发的基因芯片技术作价入股,与广东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共同成立国内最大的基因芯片企业———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总资本达5亿元。其中,李瑶团队握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占资本一半,创下了中国生物技术作价的纪录。  



  “我要看到基因芯片挽救生命”  

  有了基因芯片这一技术平台,李瑶这些年来又连续开发出十多种芯片产品。近三年中,她负责开发的市火炬计划成果转化项目“表达谱基因芯片”,用户单位近千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不但如此,这些芯片打破了高端科研试剂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  

  然而,李瑶又有新思路。“基因芯片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目前,李瑶把研究主攻方向转到“肿瘤发病机制研究及个性化治疗”上,通过建立一套疾病基因芯片,与正常基因芯片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到肿瘤致病的关键基因“靶点”,对症下药,战胜死神。首批三大肿瘤———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研究已取得不同程度进展。  

  在李瑶的电脑里,有数不清的电子表格,记载着有关基因的海量数据,大多长达几万行。记者随意打开一个大鼠基因表格,选择某一行数据,第一列是基因编号“xm130408”,第二列是基因名称缩写“Cyp26a1”,之后则是1.420835和0.599242这样精确的数字,分别代表了先后两次实验所取得的不同比值,与正常比值1偏离较大的基因,可能就是那些致癌相关基因。在初步实验后,李瑶从2万多个大鼠基因中锁定了428个,而这只是“大海捞针”的某一次撒网。  

  “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肿瘤研究成果进入医院,挽救那些病人的生命。”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