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访谈

在传染病领域开办中英合作的研究旅馆

时间:2007-11-10 00:02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admin 点击: 104次
——访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小宁



  中英科技合作项目传染病领域协调人。1984年在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获得本科学位,1992年获得南澳洲弗林德斯大学临床免疫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专科医生资格。现任牛津大学Weatherall分子医学研究所高级临床研究员,英国皇家医学院会员及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传染病分部专家。致力于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理研究,包括淋巴细胞存活的控制,HIV感染期间该病毒躲避免疫系统的机制,Nef基因在HIV感染发病机理中的作用,CD1的分子功能及其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与机体对SARS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反应等。近年来在《自然》系列期刊、《免疫学》、《欧洲免疫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2001年至2005年,中国与英国科学家合作发表了5000多篇论文,超过了与任何其他一个欧盟国家的合著论文,在基础性研究领域,英国正在成为欧盟国家中与中国进行科研合作最广泛的国家。然而到目前为止,中英两国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大多数还停留在个人层面上,将这种多年的民间合作制度化是一种必然的需求。

  2006年4月,中英两国政府间的科学与技术联合委员会将6个领域列为重点合作领域,称之为焦点(Focal  Point):传染病、空间技术、生物制药与传统医药现代化、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材料与纳米科技。

  由于英国牛津大学Weatherall分子医学研究所徐小宁博士在中国已经有了广泛的合作基础,他顺理成章地成为英国科学与创新办公室传染病领域的英方协调人,专门负责推动这一计划。10月30日,英国科学研究理事会北京办公室成立,庆祝活动期间,徐小宁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

  

合作是双方的共同需要

  英国并非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区,然而很多英国科学家关注这些新发传染病,而且英国政府愿意大力支持这些传染病研究。对此,徐小宁指出,从科学家个人角度看,是好奇心驱使,科学家对新发传染病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因为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大多数是由新的病原体及疾病推动的,同时科学家希望彻底了解这些疾病及其防治途径。而从政府的角度看,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英国等发达国家不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传染病坐视不管。众所周知,防止疫情蔓延的最有效手段是隔离,然而在物流、人流如此重要的时代,阻止物流、人流要付出很高的经济代价,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严重打击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传染病研究是没有国界的,国际合作是应对传染病研究的天然选择。发达国家即使出于自身利益,也会大力资助传染病特别是新型传染病如SARS、禽流感等的研究。

  徐小宁与中国的合作很早就开始了,但是并不频繁,徐小宁说:“那时候最多也就是一年回一趟国。”真正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开始于2003年中国暴发SARS疫情之后。现在徐小宁的合作者遍布中国大江南北:他与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人传染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北京佑安医院以及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合作研究SARS和艾滋病等的病毒免疫机理,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等机构合作研究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病毒免疫应答机理。“我现在一个月至少要回国一次。”

  徐小宁说,他和中国科学家合作坚持一个原则,就是病毒样本要留在中国,所有的研究都在中国进行,他派研究生和博士后带着技术从英国来,常年呆在中国,和中国的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密切合作。“而不是像有些人一样,来了就是为了样本,拿了样本就走人。”徐小宁说:“那样的合作模式并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科研水平。”

  

关键是要有好的机制

  几年合作下来,徐小宁对中英两国的科研体制、各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和优势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将个人的、短期的合作关系制度化、长期化的迫切需要也有深切体会。“实际上,据我了解,英国现在有很多一流的科学家非常希望与中国合作,但前提是要有资助,没有资助谁来呢?当然也有人只对病毒样本有兴趣。但是中方会说,凭什么只让我们提供样本,而你们又不出钱又不提供技术呢?”徐小宁坦率地说。

  “我认为,不管是哪个领域,其实都有合作的需要,大家都认可合作这个理念,问题是具体形式是什么?比方说我是英国科学家,我有技术、有经验,你是中国科学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病毒样本。咱们两个合作。我有我的实验室,你有你的实验室。我去你那里,我是客人,你来我这里,你是客人。想起来了合作一下,想不起来各干各的。你说和中国有合作吗?有,但是特别虚,没有实质性内容,也不稳定。然而这能怪科学家吗?关键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机制!”

  “必须要有人推动这个事情。大家都说有钱,但是有钱也得有地方放啊!”

  徐小宁的解决办法是搭台唱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办个“婚姻介绍所”——“我就是红娘!”具体说来,徐小宁正在大力推动中英双方共同出资,组建中英联合传染病实验室,由中英双方科学家联合申请项目、公平竞争、投标上岗,成为所谓的项目共同负责人(Co-PI),而联合实验室负责提供精良的设施和充足的经费,人事聘任、招生等则由两个项目负责人共同协商。

  徐小宁给他的科研“婚姻介绍所”起了个更恰当的名字——“研究旅馆”。徐小宁介绍说,这个理念其实并不新奇,英国现在很多很好的实验室都是在这种模式下运作的,他现在所在的牛津大学Weatherall分子医学研究所就是运用这样的模式,英国医学理事会(MRC)提供该研究所的研究经费,然而研究人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希望在中国推动这样的事情。”徐小宁说。

  

在联合实验室里大家都是主人

  为什么叫做研究旅馆呢?徐小宁兴致勃勃地向记者描绘了他的设想:“就是要让每个参加这个大项目的科学家都感到好像是回到自己的家,宾至如归。我设想的研究旅馆不是虚体,而是一个实体,一个研究所,有研究大楼、有实验室、有项目负责人、有学生、有博士后。不管是中国科学家还是英国科学家都来到这个地方,担任联合项目负责人。他们不用辞去原有大学或者研究所的职务,在这个联合实验室只是兼职,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双方原有研究机构的资源和优势。但是联合实验室可以出资,资助项目负责人派学生或者博士后常年进驻该联合实验室,这就能避免过去我派个人来你这儿呆三天三个月、你派个人到我那儿去呆三天三个月的弊病。”

  “在联合实验室里,因为双方都是负责人、都是主人,一样分享权利、责任和义务,共同管理实验室,那个干劲儿可就不一样了。两国谈判不都要找个中立国吗?联合实验室就是从机构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保证该联合研究组的中立、独立。”徐小宁对新模式的优势充满信心。他说,有了联合实验室的机制保障,合作就不再是临时、短期、一次性的行为,而是长期、稳定、牢固的合作。因为联合实验室会把钱拨给各个项目,中英双方的合作者共同商讨决定研究方向、人员聘用,如果双方合作不愉快、有冲突,就有失去资助的危险。

  为推动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徐小宁计划召开中英双边传染病学研讨会,把相关领域最优秀的中英两国科学家都召集到一起,让他们研讨,自己谈合作、磨合。徐小宁说:“磨合好了,联合实验室就给钱。这样,大家搞合作就有动力,就可以把合作制度化,也才能把最好的人才都吸引到这个合作项目中来。”

  徐小宁介绍说,他们希望联合实验室能够资助8到10种传染病的研究,这些传染病既是中英科学家共同感兴趣的,又符合国家需求,特别要以中国高发、常见的传染病为主。如果这种病只在英国有,在中国没有,则不能入选。徐小宁介绍说,目前比较热门的“候选者”包括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SARS、禽流感等。每个领域都包括几个相关方面的研究,如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等。

  “我们都签了那么多备忘录了,用我们老北京的话说,不能光说不练啊!是该动真格的时候了。”采访结束时,徐小宁满怀憧憬地对记者说:“等到这个联合实验室搭起来了,欢迎大家都来申请!”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