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安全

谁来储藏生态?

时间:2008-03-12 01:35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55次
     北极全球种子窖的建立,也可以看做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状况的被动退守。



  值得注意的是,北极的全球种子窖储藏范围并不是所有植物,而是限于农作物的种子资源。事实上,在全球大约20万种开花植物中,农作物的种类不过只占几百种而已,而且其中大部分还只是人类食物中次要的补充,真正作为人类主要食物来源的,只有区区十几种,其中包括谷类中的小麦、玉米、稻米、大麦和高粱;豆类中的大豆;根或块茎类中的马铃薯、木薯和甘薯;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和甜菜;以及水果中的香蕉。在全部开花植物中,它们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并且人类栽种它们的历史,年代最短的也有4500年以上,最长的则超过1万年了。它们提供了人类需要的营养量的一半以上,提到它们的名字,人们马上会联想起田野中一望无际的作物。既然这些作物已经栽种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广,为什么还要视若珍宝地储藏于北极成本高昂的冰窖之中?难道项目的主持者疯了吗?当然没有,这里其实蕴含着生态与人类关系的真正奥秘,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能在地球上生存的奥秘。







  三个关键词构成了人与植物关系奥秘的核心:“驯化”、“退化”和“生态”。



  什么是“驯化”呢?就是把植物的野生祖先变成能够为人类利用的、我们熟悉的样子。比如,野生小麦的籽粒比现代种植的小麦籽粒小得多,并且占整个植株的质量比重低得多;野生苹果的直径不到现代品种的三分之一;至于玉米的野生祖先是谁,则由于种子和花的结构都和玉米不同,以至于至今无法被准确认定。把野生状态下分布稀疏、籽粒不饱满、带有难以破开的坚硬外壳等不适宜人类利用性状的植物培育成人类需要的样子,这个过程就是驯化。实际上,尽管每一种可驯化植物的驯化可能都是一个历经几千年的艰难过程,但更为不易的是从20余万种大自然中的开花植物中选出能够作为人类食物的那些品种,要知道,在野生状态下,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作物的祖先大部分都形近于杂草,并且和大量注定无法利用的真正杂草混在一起。而自从大约4500年前之后,人类并没有驯化成功过任何一种重要作物的事实则说明:所有可能适合种植的植物,都已经被人类反复试种过了,自然界中所有可能大规模作为食物的植物种类,一共就如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么多了,不可能再有新种类的作物大规模地出现。



  既然新种类的出现已经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大规模搜集各种作物的野生亲属资源呢?那是因为,人工种植的作物品种,虽然在性状、饱满度、卡路里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方面要比野生种类更适宜于人类需要,但其基因种类则必然由于人类对品种的选择而减少,越是优良品种,其基因数量就越是少,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品种退化的困扰。比如异花授粉的作物在露天很容易与非本品的植物发生天然杂交,造成原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出现退化,从而可能出现抗病虫害能力下降、作物品质下降甚至绝收。而应对品种退化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从生物基因的大宝库——野生植物找到具有优势性状的植株帮助改良作物品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野生水稻发现了雄性不育系,改良了中国水稻品种,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然而,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正在遭到巨大威胁,一方面是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直接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生态失衡。根据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多国科学家联合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虽然其中某些植物的种子能够在类似北极种子窖这样的基因库中得到保存,但毫无疑问,植物或者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是无法以任何方式得到保存的。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4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