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诺贝尔奖

诺奖得主撤消论文 华人学者牵涉其中

时间:2008-03-12 01:35来源:财经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83次
        诺贝尔奖得主琳达·巴克(Linda Buck)及其合作者在3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声明,宣布撤消六年前在该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而来自中国的邹志华,则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作为美国弗雷德·哈钦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教授,2004年,琳达·巴克与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共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后者是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时的导师。

  巴克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家庭妇女,直到33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她在阿克塞尔实验室做了长达11年的博士后。199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助理教授一职时,已经44岁。

  但也正是这一年,巴克和阿克塞尔在著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杂志发表论文,宣布从小鼠身上发现了约1000种基因组成的庞大基因家族,这些基因产生出同样数量的嗅觉受体。这项关于嗅觉奥秘的开创性发现,为两人最终赢得了诺贝尔奖。

  在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独立门户”后,巴克继续从事关于嗅觉系统的研究。2001年11月6日,她的研究组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称,开发出一种转基因小鼠模型,可以追踪大脑嗅觉皮层中的神经网络信息。

  作为研究组负责人,巴克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实验室的邹志华和丽莎·霍洛维茨(Lisa  Horowitz)则是共同第一作者。

  1988年,邹志华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于1997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赴巴克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巴克实验室迁到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邹志华也随同前往。2005年,邹志华离开该实验室,开始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神经与细胞生物学系任教。

  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引用达138次之多。不幸的是,巴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后来无法重复论文的结果。

  巴克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表示,“第一作者提供的图表数据,与(实验记录的)原始数据有矛盾之处,我们对论文的结果完全失去了信心。”

  在这份论文撤消声明中,邹志华被指证为“提供了所有的图表和数据”,另一个共同第一作者霍洛维茨则只是“参与设计实验和提供培育转基因小鼠的试剂”。

  《自然》杂志在其新闻报道中称,邹志华没有回应该杂志的询问。目前,霍洛维茨仍在巴克实验室工作。

  据悉,哈佛大学医学院已组成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调查这篇论文的撤消过程。不仅如此,巴克还要求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评估邹志华作为主要作者在后来发表的另外两篇论文。

  截至北京时间3月6日下午5时发稿,《财经网》仍未与琳达·巴克以及邹志华取得联系。



琳达·巴克(Linda  Buck)是200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如今,她和共同作者在2008年3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声明,撤消2001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原因是研究人员不能重复原始论文的数据,声明中说:“他们发现2001年论文中发表的数据和原始数据间有矛盾。”

  

  琳达·巴克是美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10月,因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的贡献,57岁的巴克和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后导师、58岁的理查德·阿克塞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阿克塞尔和巴克于1991年联合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包括约1000种不同基因的一个基因大家族,以及这些基因对应着的相同数目的气味受体种类。之后两人各自独立研究,从分子层面到细胞组织层面清楚地阐明了嗅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被撤消的论文有5名共同作者,其中邹志华(音译)和利萨·霍洛维兹是共同的第一作者,巴克是通讯作者。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报告说,从鼻子里的嗅觉受体到大脑的嗅觉皮层,他们跟踪了单个神经通道。当时,在哈佛医学院琳达的实验室,研究小组成员培育了转基因小鼠,这种小鼠能够在神经细胞中表达出一种植物蛋白质,而该神经细胞含有一种特别的嗅觉受体。植物蛋白质能够在神经细胞间的连接处穿梭,因此,研究人员能够通过确定这个蛋白质位置来绘制神经网络地图。

  后来,巴克的实验室搬迁到了西雅图的弗瑞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但在新实验室,研究人员再也无法重复这一研究的原始结果。一系列的回顾调查对论文公布数据的有效性提出了怀疑。“第一作者所提供的论文插图数据与原始数据有矛盾。”巴克说,“我不得不说,我们对这篇论文的结论完全失去信心。”

  在2001年的论文中有一个声明,强调所有作者对这项工作的贡献是一样的。但在2008年3月6日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撤消声明中,巴克和共同作者说明了每位作者的贡献,但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邹志华对论文中的数据和图片单独承担责任。邹志华现在是德克萨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助理教授,他没有回应《自然》杂志的询问。另一共同第一作者利萨·霍洛维兹目前还在巴克的实验室工作,她说她在论文中的贡献是提供了试剂和设计了实验。

  哈佛医学院已组成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调查这篇论文的撤消过程,巴克也已要求弗瑞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评估邹志华作为主要作者在最近发表的两篇论文。“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过程,”她说,“重要的事情是要更正文献。”汤姆森科学数据(ISI)显示,这篇被撤消的论文已被引用了138次。(科学网  王丹红/编译)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