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社會互動語言之教導

时间:2008-04-27 02:35来源:不详 作者:bioguider 点击: 96次


社會互動語言之教導

鳳華

彰化師大復健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摘要

互動式語言(Intra-verbal)是自閉症學生主要的行為缺陷之一,如何協助自閉症打破自我的藩籬,互動式語言的教導及拓展是一重要關鍵。本文從B.F. Skinner (1957) 的互動式語言概念探討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學生互動式語言能力的具體教學方式。文章首先從Skinner之語言行為(Verbal behavior)之觀點討論互動式語言之內涵;教學的向度則以主題式互動語言為主軸,逐一討論教學的重點序列課程,其中包含:簡單的刺激聯結關係訓練、生活相關事件的因果關係、相關字詞的聯想、主題式對談的開展、以及肢體語言的學習;最後則介紹相關的研究論文做為佐證,並期待做為實務者之教學參考。

 

關鍵詞:高功能自閉症、互動式語言、社會互動、主題式對談、語言行為

The Impacts of B. F. Skinner’s Intra-verbal Behavior on Teaching Students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Hua 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e major deficit of students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is on the area of social interaction, especially social language. The important part to help the students with autism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 is to teach social language, or as defined by B. F. Skinner as “intra-verbal behavior”.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concepts of intra-verbal according to B. 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Secondly, the teaching method major focused on topical conversation, the more complicate intra-verbal behaviors, and proposed the five parts of sequence curriculum: simple stimulus connection training, life related cause-effect training, free association with known words, topical conversation, and non-verbal behavior training. Evident-based research was introduc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 word: students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intra-verbal, social interaction, social language, topical conversation


 

前言

B.F. Skinner (1957) 於語言行為(Verbal behavior)論著中,將語言從行為功能的角度做一重新的詮釋,並將語言的類型依不同的功能區分為八種類型,包含請求Mand)、複誦Echoic)、接收性語言(Receptive)、物件命名(Tact)、複雜指認(Receptive by functionfeatureand class 簡稱 RFFC)、互動性語言(Intra-verbal)、閱讀(Texture)、以及寫作(Writing)。其中互動式語言(Intra-verbal),正是自閉症學生的行為缺陷之一,如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則中其中一項診斷要件為:有語言能力者,在開始或持續會話的能力上有顯著缺陷(APA, 1994),或是雖然有語言行為,會問他人問題,但並不是要他人的答案,也較不理會他人的反應(Wing & Gould, 1979)。因此,有語言能力的高功能自閉症學生在語言的互動上,呈現的常是單向的溝通型態,這也正是高功能自閉症者在人際互動上常顯現的困難之處。如何協助自閉症打破自我的藩籬,互動式語言的教導及拓展是一重要關鍵。本文將從 Skinner (1957) 的互動式語言來探討如何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學生互動式語言的能力。

 

行為主義與語言行為

 

一、Skinner之語言行為

行為主義對行為的界定,強調的是環境與個體反應的互動關係,其中環境又包含有前事刺激(Antecedent)及環境結果(Consequence),將環境與行為反應聯結而成的就是行為主義強調的基本行為法則: AAntecedent-BBehavior-CConsequence)法則,簡稱A-B-C法則。此法則可以用來解釋所有可以觀察到的行為,當然,對語言的分析,也脫離不了A-B-C法則的運用(鳳華,民94)。

B. F. Skinner (1957) 的觀點,語言行為就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產物,強調其溝通的功能性以及對環境的控制性。功能性代表溝通的意圖的表達,若溝通意圖達成,同時包含了達成溝通意圖以及對環境控制的後效強化作用。從A-B-C的觀點而言,環境中的前事刺激(A),依不同的語言類型會有不同的型態,其中包含有人、事、物、及各式的語言刺激等;語言行為(B)則是受制於不同的語言型態而產生的對應反應,受環境的增強作用而有持續發生的可能;而環境中的結果(C)則扮演重要的後效強化作用(Contingency of reinforcement)。依照行為分析方式,語言不再是語音、語意、語法等不同元素的組合,而是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因此,只要在學習者的學習環境中安排適當的前事刺激與後效強化結果,語言行為的習得就可以預期;語言的學習不再是困難的發音問題或學童的發展問題,而是環境安排適切與否的問題。

 

二、互動式語言之內涵

B. F. Skinner (1957) 針對互動式語言類型在A-B-C之原則下所呈現之語言行為特性如表一。表一當中所顯現的互動式語言特性是語言行為與刺激的關係沒有呈現對應的關聯性 (No point-to-point correspondence) ,在學習的過程中,互動式語言的養成是透過自由聯想、串聯、以及環境中的正增強作用產生(如表一)。依B. F. Skinner (1957)的看法,互動式語言又分為下列三種型態:簡單的應對寒喧、接續他人語言、以及長串的語言對談。

(一)應對寒喧:

生活中常見的就是寒喧問好。例如生活中常出現的打招呼的語言行為,若從A-B-C的觀點解析,可以窺見其語言內涵與環境互動的關係,如表一範例一中,當個體甲聽到「你好嗎?」(A),個體甲回應「我很好」(B),會得到環境的自然性增強(C),如肢體語言(如對方的微笑或點頭)或語言行為(喔、真高興等),對於初學者則會伴隨有其他的類化性增強(如很有禮貌)。

 

表一、互動式語言之A-B-C分析

 

語言刺激 (A)

語言行為 (B)

獲得一般正增強 (C)

Intra-verbal

範例一

師:「你好嗎?」

生:「我很好。」

 

師:「很好。」(加上肢體語言的增強)

Intra-verbal

範例二

師:「床前明月光」

生:「疑是地上霜」

師:「舉頭

 

(二)接續式互動語言:

第二種互動式語言則是接續他人話語的型態,最常見的就是在語言課程中的教學互動,老師的一句話會引發學生的下一句話,接著老師會再引發另一句話,如此過程不斷的重複,可以將不容易學習的概念藉由互動的方式串聯而成,例如在學習詩、詞等困難的課程時,採用此種教學策略,逐步的在對話中自然強化而成(如表一範例二),常有很好的學習效果。

此種對話型態也常發生在很有默契好朋友的對話過程,如:

甲:佐助真是

乙:太酷了,我就知道你又在..

甲:發癲了,可是,我就是

乙:忍不住。

甲、乙:(笑成一團。)

能成為好友或死黨,絕非偶然,透過行為分析的解釋,更能夠看到其中的端倪,彼此間的正增強作用更是功不可沒。

(三)連續性互動語言:

在連續性互動語言的產出過程中,是透過連鎖反應 (Chaining)的學習而產生(Skinner1957);例如以下的對話就是生活中常見的互動式語言的對談內容: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