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产业

四川省生物医学材料科研居龙头但产值不足全国1%

时间:2005-11-10 11:19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436次
        近日,由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的“组织诱导性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跻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这是我省科技界获准主持的第三个“973”项目,其实施将巩固我省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科研龙头地位,同时为产业发展开启更广阔的空间。

  这次获批的“973”项目,探讨的是如何把一种人工材料植入人体内,诱导被损坏的肌肉、内脏、韧带、皮肤等非骨组织再生。业内人士评价,该项目涉及当代生物医学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前沿,具有可观的产业发展前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科学家首次提出生物材料可以诱导骨形成的原创性理论;2003年,四川在世界上率先生产新一代“人工骨”。目前,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公司在该领域已获得上百项国家发明专利。由于在上述领域自主创新的突出成果,我省获得世界生物材料界最高层次、最大规模的综合性学术大会“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以及“2006年国际生物陶瓷大会”的主办权。

  随着科研的突飞猛进,生物医学材料的市场开发价值也节节攀升。在国际市场上,川产“骨诱导人工骨颗粒”目前的市价高达450元/克,接近黄金价格的4倍。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预计,10-15年内,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将达到药物市场的规模。

  “但现在看来,新技术对我们产业的注入度还比较低。”业界权威、四川大学张兴栋教授认为,虽然科研未落人后,但我国这一领域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高技术材料和制品市场90%以上都被进口产品占据,这一状况在我省尤其值得关注。与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强烈反差,省内生物医学材料目前的年产值仅1亿元左右,在全国所占份额不足1%。

  记者在西南地区最大的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采访发现,该院每年采用几百颗人工种植牙、近百克人工骨,但均为进口产品。

  “从先进的实验室技术,到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有一段距离。”省发改委高技术处周斌分析,要解决我省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脱节问题,需要对症下药:研究单位力图主导产业化过程,但科研人员不是专业经营人才,加之资本有限,难免陷于小打小闹;而企业独立研发又难以突破技术瓶颈。“这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各方的眼光和整合资源的能力都是一个考验。”

  这方面的探索已在加速:本月初,一个牙种植体及人工骨生物材料产业化基地项目已落户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较早前,一个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园区也在成都高新区西区动工。预计两个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3亿元。这些“四川造”产品能否与进口产品一争高下,业界正拭目以待。



  背景资料

  相对于促进高技术研究发展与产业化的“863”计划,“973”计划更强调在自主创新的层面上进行前沿基础科学研究,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我省曾有的两项“973”项目,分别由四川大学的谢和平院士、魏于全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新获准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顾忠伟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国际著名的生物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为今年四川大学从北京引进的重量级专家。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