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访谈

与中国农业发展共同进步——生物谷专访农科院植保所所长吴孔明研究员

时间:2008-10-06 03:14来源:生物谷 作者:bioguider 点击: 79次
【编者按】2008年9月19日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所吴孔明研究员等人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面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论文:“Suppression  of  Cotton  Bollworm  in  Multiple  Crops  in  China  in  Areas  with  Bt  Toxin–Containing  Cotton”。生物谷在第一时间联系到吴孔明研究员,与大家一同分享这份成果。



生物谷:当我知道您的文章作为封面故事刊登在Science杂志上面,并且美国科学促进会专门为此首次在国内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我非常激动。你知道这个消息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吴孔明:作为一个研究成果能受到science杂志的重视,我们也是比较兴奋的,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和肯定。



生物谷:您这篇文章从投稿到刊登经历多长时间?



吴孔明:这篇是5月15号投搞,8月8号接受,9月15号刊登。中间经历了4个月。主要是通过一些必需的程序,算是比较顺利的。



生物谷:这篇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是一篇调查研究报告,您跟踪调查了多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项研究?



吴孔明:这项研究工作我们开展十多年,它反映了转基因棉花应用对生态影响的一段历史。



我从1984年开始从事棉花害虫研究工作。当时我国刚开始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花害虫,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很好。但到90年代初,由于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性而导致种群失控,大面积成灾。1992年棉铃虫害大面积爆发,防治棉铃虫是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回想当时情况就像2003年的非典形势差不多,全民一心抗击虫害。



为了控制棉铃虫的危害,我国1997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花。从科学意义上看,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花和八十年代初开始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铃虫一样,一个新技术的介入将影响害虫种群演化的过程。我经历过当年的历史阶段,所以从1997年Bt棉花种植开始研究棉铃虫和转基因抗虫棉花的关系,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发展风险管理技术,避免重演棉铃虫灾变的历史。



生物谷:您在开始跟踪Bt棉这个项目是否已经对结论有了一个明确的猜想?



吴孔明:基于我们对棉铃虫生物学和Bt棉的研究,在工作的开始阶段我们就已经对可能产生的生态结果有了一个明确的判断。我们以前研究的三条结论构成了后续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1  棉铃虫是兼性迁飞害虫,可在不同地区互相转移。

2  棉铃虫喜欢在进入生殖生长的植物上产卵,华北地区6月份的棉花是棉铃虫产卵的主要作物。

3  转基因抗虫棉在6月份对棉铃虫具有高度抗性,可杀死绝大多数的棉铃虫幼虫。



所以我们当初的假想是:Bt棉相当于一个诱捕棉铃虫的陷阱。在一个多作物的生态系统里,棉铃虫迁入Bt棉田产卵,Bt棉会杀死棉铃虫幼虫。这样年复一年,通过Bt棉的诱杀,可不断减少其种群数量。此后多年多点的田间观测和研究证明了当初的推论,形成了这篇科学论文。可以这篇文章的重要论点在多年以前已有基本的判断,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对中国农业、棉花生产和棉铃虫生物学的深入理解。



生物谷:综合您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您觉得科技在农业方面的推广应注意什么问题?



吴孔明: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在国际上总体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农业生产通常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大的农场化的集约生产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来支撑规模化生产,其具有工业反哺农业的特征,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我国属于小农经济,每户只有小面积耕地,机械使用少,多作物混合种植。我们的农业技术要适应自己的国情和农业生产体系,只有这样的技术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这方面,我国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的农业经验对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借鉴意义。



在农业的前沿性研究和基础研究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应立足本国,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国家。



生物谷:Bt棉的推广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吴孔明:对。Bt棉的出现解决了棉铃虫灾害这一难题。Bt(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类生物农药,它对环境很安全,在目前的生物杀虫剂里应用最为成功。转基因棉花表达Bt伴孢晶体的一段基因。



生物谷:转基因棉花会不会带来负面效应?



吴孔明:任何一项高新技术都会带双面效应,我们更多的要评价它的优点,再评价他的风险,也就是我们应用这项新技术可能付出的代价和成本,综合考虑权衡后决定是否要应用这项技术。



对于转基因技术,我们不能武断的说他好或是不好,要从这项技术产生的产品进行考虑,这种产品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不能一味支持或反对转基因技术。更多的要从产品效益和安全性两方面考虑。



对于转基因抗虫棉,我们认为它有效地控制住了棉铃虫的危害,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农民种植成本,这就是它的好处,我们认为这个好处是非常大的。它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昆虫可能对其产生抗性,所以要避免过度使用。②Bt棉不能杀死的其他害虫可能上升为新的问题。Bt棉花是一种农药,按人类医药的标准,应属于处方药。所以要通过农业部的安全性管理合理利用这项技术,尽量控制环境风险。



生物谷:您从大学到博士的学习都是在国内完成的,现在您又带领我国的科学家站在世界的最前沿,所以可以说您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国产"科学家,带领我们中国科研人员走向世界。对此您最想对大家说的是什么?



吴孔明:所有科学创新都有个过程,不管在国内或国外都需要一步步走下去。在国内起点可能会低一点,但长期坚持下去,也可以走到前面去。如果有机会到国外先进的实验室去学习和工作一段时间,对国内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拥有一个国际视野,会帮助一个科学家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和拥有更高的起点。我本人非常希望有机会到国外学习和工作一段时间,但国内的工作比较忙,失去了一些机会。现在更没有时间了,只是通过短期考察,了解国外同行的研究动态。



生物谷:您觉得我国科研和国外先进水平实验室差距最大的是那些方面?



吴孔明:我们的差距主要在基础科学方面。农业属于一门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学科,更多的体现到与生产需求的结合,我国农业科学相比其他基础科学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要小很多。



生物谷:您作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能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植保所的发展历程和今后发展方向?



吴孔明:植保所的发展历史是与中国农业发展共同进步的历史。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五十年来,植物保护研究所团绕国家农业生产需求,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投身农业生产主战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研究所涌现出以邱式邦院士、李光博院士和郭予元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科学家。研究所建设了我国植物保护科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由农业昆虫、植物病理、农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生物入侵、生物防治、杂草和鼠害等学科组成的科研团队。研究所要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调整我们的研究方向,要参与国际竞争,要做出一些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农业有害生物持续控制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人物简介:



吴孔明,男,1964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1984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7年被浙江农业大学授予农学硕士学位。1987-1992年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199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兼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并任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和《植物保护》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棉花害虫生物学与控制技术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主持完成的"棉铃虫区域性迁飞规律与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于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SCI源刊物论文60篇。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