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我

时间:2008-11-09 05:22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20次
  •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
    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
    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

    期)。    .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
    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
             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
    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
    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
    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
    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
    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
    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
    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
    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
    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
    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
    化的可能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
    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
    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
    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
    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
    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
    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
    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    ’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
    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照群体的
    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
    标准。
    五、社会化的外延
      (一)政治社会化
      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政治社会化
    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爱国意识的发展,培养公
    民的爱国意识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1.国家形象阶段  此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儿童对国家的热爱,主
    要表现为对国家象征的崇敬。升国旗、唱国歌、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爱国意识的有力手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此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因此
    应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有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来培养爱国意识。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此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二)道德社会化    ‘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
    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
    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
    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3.道德行为  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
    的养成。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  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  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  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其的期
    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
    不是天生的,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婴儿出生
    起,双亲已按其不同的性别加以培养教育。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
    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婴儿的性别认同亦是不一样的:女婴模仿母
    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和
    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
    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
      .(四)语言社会化    ·
        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社会习俗和态度,并以
    此塑造自己的人格。语言是个体联系他人与社会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
    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
    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
    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72·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
    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
    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个体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
    自己,把握自我形象,达到一定目的。
        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前者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
    后者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
        (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前者对行为的规范化
    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后者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自由度较大,
    如朋友等。    ,,
        (三)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前者是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
    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主要发挥实现效率之功能;后者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
    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主要发挥社会公平功能。
        (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
    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
    动。
    三、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
        (一)角色期待  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
    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二)角色领悟.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
    自己来进行的。
        (三)角色实践  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实际表现的角色。
    四、角色失调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角色冲
    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一)角色冲突  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
    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感到的冲突是角色冲突。既有角色间的冲突,也有角色内冲
    (二)角色不清  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也会造成角色不清。个体在角色不
    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与不满足感。
        (三)角色中断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    .
        (四)角色失败  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
    色。
    一、自我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曾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自我及其评价、自我测量又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自我的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
    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