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社会心理学第六节人际关系

时间:2008-11-09 05:22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629次
  •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测量始于20世纪凹年代。
        在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时,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前者是对态度
    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以及中性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上述三种反应的深度的测量。
        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单维量表有瑟斯顿一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
    加量表等;在多维量表中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本书第五章专门介绍量表及心理测量,请读者自行参考。
    人际关系的概念
    第六节  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
    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
    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
    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
    抑郁。    ·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
    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
    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
    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
    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
    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  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
    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图2—2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        │            │相互作    │
    │  图  解│人际关系状态│用水平    │
    ├────┼──────┼─────┤
    │Q Q     │  零接触    │  低      │
    ├────┼──────┼───┬─┤
    │O--Q    │  单向注意  │      │  │
    │O圈O    │  双向注意  │      │  │
    ├────┼──────┤      │  │
    │CC)     │  表面接触  │      │  │
    ├────┼──────┤      │  │
    │  CE)   │  轻度卷入  │      │  │
    ├────┼──────┤      │  │
    │  CD    │  中度卷入  │      │  │
    │        │            │    1 │! │
    │        │            │    -^-? │
    ├────┼──────┼───┴─┤
    │  ⑨    │  深度卷入  │    局    │
    └────┴──────┴─────┘
        图2—2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本图引自:LC.Freedmanetal(1985)“Sociali~ychology'',5thed.P.230)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
    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
    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
    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
    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
    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
    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
    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
    机。    ·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根据李维奇的研究,把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一)主从性  其特点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人际关系类
    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有主从性因素。
        (二)合作型  其特点是: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三)竞争型  其特点是:双方为实现各自目标常常竭尽全力,因而充满活力;由于竞
    争时间长,又使人感到筋疲力尽。
        (四)主从一竞争型  这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
    是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变换使双方难以适应,往往无所适从。这是难以相处的人际关
    系。
        (五)主从一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与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和谐共
    处。如果其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则关系更为融洽。
        (六)竞争一合作型  双方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时而竞争,时而合作。
    的人际关系,双方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避免交往过频。
        (七)主从一合作一竞争型  这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兼有三者的特点,
    为维持这种类型
    矛盾较多,双方
    这种人际关系较为少见。特点是:双方关系毫无规则,不清楚要做什
    四、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
    际关系取向(n110)理论。其要点是:
        (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    ·    .
        2.支配需要  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3.感情需要  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
        (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
    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
        根据(一)和(三),人际关系的取向有六种。
        (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1.主动包容式  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被动包容式  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3.主动支配式  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4.被动支配式  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5.主动感情式  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二者互补。
        6.被动感情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
    系有决定性影响。
        1.包容需要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
    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
    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
        2.支配需要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
    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
    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
    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3.感情需要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
    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
    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
    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
    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
    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
    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人际吸引的概念
    第二单元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合,这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
    是人际吸引强烈的形式。本单元只讨论喜欢。亲合已在社会动机一章有所说明,爱情将在
    婚姻、家庭一节中予以阐述。
    二、影响喜欢的因素
    (一)相似性
    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的相似。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是重要的
    (二)互补
    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的,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有三种互补: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三)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形成人际情感中的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