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2)

时间:2008-11-09 05:22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01次

 

  • 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六)保持人格完整
      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
    性,培养健全人格。    ’
        (七)符合年龄特征
    ·  与人生各阶段生理发展相对应的是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
    行为模式。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
    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这意味着心理发育有问题时的自我调节,这就是人
    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
        这七条衡量标准,均大致可取,但有一处,即智力的高低能否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评
    估标准,似乎值得商榷。因为尽管智力不正常的人伴有心理问题与障碍,但很多有心理问
    题和心理障碍的人,往往智力商数在正常值以上甚至很高。可见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商数
    各有自己的评估条件和方法,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在逻缉上不能彼此包容的概念。我们
    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也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
    就越低,这就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为此
    将一个与心理健康无关的因素去衡量心理健康,不足取。
    第三单元.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不同作者的各种意见,大致将这些
    原则归纳如下: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
        人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细胞构筑和工作强度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但脑的功能
    特点和以脑功能为基础的认知策略与能力,却是在一定生存环境(教育)中,与环境(教
    育)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人的认知特征又制约着情绪和行为,为此,人要获
    得健康的心理,只能本着三种因素并重的原则行事。
        (二)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能否取得动态协调平衡的过
    程。特别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由于日常生活牛,·到处都有打破这种平衡的条件和境遇,
    因而,学会应对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顺应,而更主要的是积极意义上的能动的
    改造,使之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身心统一的原则
        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的紧密相关,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此,通过积极的体
    育锻炼、卫生保健和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这将有助于促进心理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理咨询师
    健康。
        (四)个体和群体结合的原则
        生活于群体之中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的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亦依
    赖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需要创建良好的群体心理卫生氛围,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
    康。同样,个体心理健康亦对群体产生着影响。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既依赖于相应的知识,更取决于把理论付之实践的行动。这里理论是
    指导,而实践是归宿,离开了理论,行动就缺乏方向和方法;可没有行动,再好的理论也
    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反过来,生活实践又将鉴别认知与行为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吃
    一堑,长一智”,认识和总结经验教训,又是知与行能否达到平衡的关键。另外,在知与行
    的过程中必然伴有情绪和情感,它既是知与行的动力,但若调节不好,又是阻力,甚至是
    破坏力量。为此,将上述知、情、行调适平衡,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
        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
    会三方面的内容。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的各阶段的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
    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事项。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到老各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和
    情绪困扰减低到最低限度。社会方面是指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各方面功能的强
    依上述,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也大致有三:
    (一)生理方面的主要途径
    1.实施优生政策,避免先天性有害生理影响,保证良好分娩过程。
    2.儿童期营养的保证,以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
    3.提供免疫和其他医疗措施,以预防感染性疾病。
    4.加强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
    5.合理的休息和娱乐,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
    (二)心理方面的途径
    1.在婴幼儿期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的养育氛围。
    2.进行必要的社会行为训练,发展儿童的探索精神以及活动能力。
    3.提供科学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训练。
    4.对心理压力,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5.培养乐观、积极、幽默与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
    6.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
    7.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哲学。
    (三)社会方面的途径    ,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社会方面,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远比前两者要难以控制。因
    为社会方面的工作必须依社会组织及其制度而定。社会方面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减少社会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压力,提供每一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嗜酒、
    烟瘾及药物依赖的控制;性病的防止;建立社区组织方案,健全医疗保健机构,构成社区
    心理卫生网络等等。
        以上三方面途径构成了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获
    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是大众本身有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实行;其次,有关计划应通过
    各种卫生保健设施和心理卫生组织机构来付之实施,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有关服务机构
    广为宣传和强化;第三,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尤其要对社会面的预防工作负责,在政府的
    支持和民众的配合下,实行综合治理。
    第二节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
    第一单元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异常有种种理解,这些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说是
    完善的,粗略地归纳有以下几种:
        首先,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例如智商在
    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
        另外,有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由于不同
    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标准不同,在某一文化下是异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下却属于正常的
    行为,这一观点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病性症状“幻觉”被认
    为是与神交流信息的方式。以前曾经对同性恋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被认为是异常心理,现
    如今,学术界却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宽容。
        还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带来威胁的破坏性
    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
    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认为是异常。
        更有人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错觉、
    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
        最后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
    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推断个
    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即为心理异常的表现。
    第二单元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较之于如皮温、血压等躯体生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
    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往往难于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表现
    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
        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