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欧文。亚龙(14)

时间:2008-11-09 08:03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081次

    有意思的是,作者上面这段文字等于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其实是可以请求助者来督导我们的。
    当然,这种“督导”的主要目的,肯定不应该是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而必定是咨询关系的评估与改善。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当中,有关摄入性谈话的教学,过分注重对于“求助者问题”信息的了解、诊断和评估,仔细体会一下作者的工作方式,对于做好“初诊接待”当不无裨益。

 


    享受大师的礼物:二十三、在每次治疗中检查此时此地(23.3)

    
    我的许多病人是在读到了我的书之后来找我的,因此,此时此地的一个部分是询问:“书里讲了什么?是书里的哪一部分让你到我这里来的?我本人,和你的期望是否一致呢?你对同时又是一个写作者的治疗师有什么顾虑呢?对此你对我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自从许多年前我在书里记录了病人的故事之后(《爱情刽子手》),我假设新的前来咨询的病人会担心自己被写成什么样子。我向病人保证保密,并且保证我从来不会在没有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写出他们的故事,而且一定会非常小心地隐瞒其实际身份。但是很快我就会发现病人的担心与此截然不同,通常他们会较少担心自己被写入书中,而是更多地担心他们自己不够有趣到被我选作写作的对象。

    从咨询关系的角度考虑问题,咨询师与求助者彼此之间的了解必定是双向的、互动的。
    因此,如果能够事先让求助者对咨询师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大大减少咨询关系建立、发展和深入的时间。
    咨询机构一般要求咨询师把职业资格证书等信息予以公开,也有这一层含义在里面。但如本书作者一样,能有更多的作品让求助者了解他的思想、观念与方法,这对咨询关系与咨询的效能,都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我相信,一个求助者找到某个咨询师来为他服务,跟缘份有关系。缘份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用的一个概念,如果用格式塔学派“场”的理论加以解释,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心理场”,缘份乃是“场”与“场”的相似性或互补性。
    我跟朋友合建网站,把自己的文章放上去;在华夏心理网做版主,在浙江心理网“灌水”,都与这一考虑有关系

 

    享受大师的礼物:二十四、你告诉了我什么谎言?(24.0)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可能会说出一些他们生活中欺瞒的例子,某些他们或者隐瞒了或者扭曲了关于自己信息的事件。使用对此时此地的敏感性,我发现这种坦白给了我绝佳的机会去询问他们在治疗中告诉我什么谎言。因为羞耻、因为病人希望我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看待他们,在治疗中他们总会有一些隐瞒。对于这种隐瞒的讨论永远能够引发一次对治疗有益的讨论,通常会回顾治疗关系的历史,并且对治疗关系以及其他在之前的治疗出现的重要主题重新工作和调整。
    
    治疗师的敏感性就是检验治疗中所有的材料,找到此时此地的事件,只要可能,就抓住机会对治疗关系进行检验。

    心理咨询师从求助者那里听到谎言,应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几乎所有求助者都会或多或少地以“谎言”(或许这里用“装饰性言语”描述更恰当一些)来报告自己的问题。这里的“说谎”大都与道德无关。他们可能是由于对咨询师缺乏信任,不愿意报告真实情况;可能是由于羞耻或恐惧需要自我防御;也可能是求助者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
    咨询师如果想要刻意辨别“谎言”,那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作者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策略:让求助者自己“招供”。:)
    我的策略非常简单,就是把所有的信息都当成是真实的,一直到相互矛盾的信息出现,再进一步向求助者核实、求证,然后做较为深入的讨论。

 


    享受大师的礼物:二十五、“空白屏幕”?忘掉它吧!真实一些!(25.1)

     “空白屏幕”(Blank
    screen)的概念是关于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完美关系的第一个模型(现在已经被废除了)。它要求治疗师保持中介、或多或少地隐匿自己,希望病人可以把重要的移情投射在这个“空白屏幕”上。一旦移情(早期与父母关系在当前的显现)发生在治疗中,就可以用作分析,治疗师就可以更加准确地重构病人的早期生活。如果治疗师把他(她)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进行展现,病人的投射会更加困难(当时认为是这样)。
    
    但是忘掉“空白屏幕”这个概念吧!对于有效的治疗来说不管在现在还是以后它都不是一个好模式!使用当前的移情重构过去是一种古老的、已经被抛弃的观点的一部分,过去把治疗师看作考古学家,耐心地刮掉几十年的“尘埃”,试图理解(同时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去除)最初的创伤。更好的模式是把对过去的理解看作是为了理解当前的治疗关系。但是所有这些考虑都不足以让我们牺牲在治疗中的真诚的人际互动(human
    encounter)。

    --------------------------------------------------------------------------------

    一些概念被丢弃,象“空白屏幕”(Blank
    screen)这样的概念,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它被过度使用。创造它的人过分看重它的价值,从而使一些更有价值的“工具”——例如咨询关系——受到忽视。

    我个人认为,空白屏幕的概念是可以被继承、创新使用的。

    至少现在有两种使用方法,都很有效能:
    一是朱建军老师创造的“意象对话”治疗技术,他让求助者在轻度催眠状态下,观想前方有一个空白屏幕,并描述他在屏幕上“看到”的情景。——借用这种技术,可以了解求助者较深层意识的投射。
    另一种是我自己使用的技术。在咨询遇到阻滞的时候,我会观想一个空白屏幕,然后把我和求助者两个人,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投射在这个屏幕上,然后思考“看到”的东西。——可能有人会认为,没有屏幕,照样可以对咨访关系进行思考;但我的经验是,有屏幕的思考和没有屏幕的思考,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现在想到,我说的这种屏幕,其实也可以让求助者看,问他看到什么。用这种方法一定也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我还没有试过。


享受大师的礼物:二十五、“空白屏幕”?忘掉它吧!真实一些!(25.2)

    
    弗洛伊德自己是否就遵从了“空白屏幕”的模式呢?经常地,或者是一般来说他没有遵守。我们阅读他对治疗的叙述(例如在《歇斯底里研究》中对治疗的描述)或者读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人对分析的描述就可以知道了。
    
    想想弗洛伊德在作出了一个特别深刻的解释之后就会给他的病人一个“庆祝的”或者“胜利的”雪茄。想想在有了一个启发性的洞见之后,他会制止病人冲向其他题目,而是让他们慢下来,和他一起欣赏这个洞见的“柔光”。精神病学家罗伊•格林科(Roy
    Grinker)曾经向我描述过他接受弗洛伊德分析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弗洛伊德的狗在治疗的时候总会呆在治疗室里,那天这条狗在治疗中走到门口,于是弗洛伊德站起身来,给狗把门打开。几分钟后,狗又开始挠门,要求再进来,弗洛伊德站了起来,打开了门,然后对罗伊说:“你看到了吧,刚才它不能忍受继续听这些阻抗的垃圾。现在它又回来再给你一次机会了。”
    
    在《歇斯底里研究》的案例史中,弗洛伊德
 

  • 以个人身份直接进入了病人的生活。他会向病人提出有力的建议;为了病人他会干预家庭成员;他尽力参加能够见到病人的社交场合,以便在其他情境下见到病人;他要求一个病人拜访公墓,在一个死去的孩子的墓前沉思。

        这一段揭示了弗洛伊德所使用的,与“空白屏幕”完全不同的其他咨询技术:
        △在作出了一个特别深刻的解释之后,给他的病人一个“庆祝的”或者“胜利的”雪茄。
        ——一个有效的“解释”,是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工作的成果。
        △在有了一个启发性的洞见之后,他会制止病人冲向其他题目,而是让他们慢下来,和他一起欣赏这个洞见的“柔光”。
        ——和求助者一起欣赏工作成绩。这对于忽视自我绩效的人,是不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弗洛伊德的狗在治疗的时候总会呆在治疗室里……。
        ——利用“道具”。

        在《歇斯底里研究》的案例史中,弗洛伊德以个人身份直接进入了病人的生活。
        △他会向病人提出有力的建议;
        ——直接提建议,通常不被提倡。
        △为了病人他会干预家庭成员;
        ——通过干预求助者身边的人,间接影响求助者。
        △他尽力参加能够见到病人的社交场合,以便在其他情境下见到病人;
        ——了解求助者不是只能在咨询室,使得诊断和评估的资料更为充分。
        △他要求一个病人拜访公墓,在一个死去的孩子的墓前沉思。
        ——设置一个活动,借助这个活动获取更多的心理资料。

        仔细研究一下这些方法,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方法是咨询师一定不能用的。关键在于:
        1、它是否指向咨询目标?
        2、在收费的咨询中,这样做是否是有效率的?
        此外,方法和药物一样,也会有副作用,那么我们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
        对某种方法的副作用是否是了解的,或是否是有控制的?

     

        享受大师的礼物:二十五、“空白屏幕”?忘掉它吧!真实一些!(25.3)

        
        早期的“空白屏幕”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一个没有预料到的来源的强化。当时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的模型要求治疗师提供最少的指导,通常把干预限定在对病人的最后一个词进行回应。随着卡尔•罗杰斯作为治疗师变得更加有经验,他很快完全放弃了这种毫无卷入的姿态,而采用了一种更为人本的互动方式。但是,直到他去世,对非指导性取向的各种笑话、模仿和误解一直缠绕着他。


        有“空白屏幕”于前,又有“非指导性”原则在后,很难说谁强化了谁。如果没有前面的“空白屏幕”,或许卡尔·罗杰斯无须一生为与此相关的误解所缠绕。

        “非指导性”原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原则,但它和“空白屏幕”一样,被过度强调与使用。在前期谈话,特别是摄入性谈话当中,这个原则可以称得上是“黄金原则”。但当问题变得清晰,眼看求助者只须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他的“认知误区”,这时,咨询师仍然拘泥于“非指导性”原则,就显得愚腐和无力。

    (责任编辑:泉水)
  •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