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白领心理问题的依赖性与强迫症 (1)

时间:2008-11-10 02:08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76次
  • 当社会越富足,物质越丰富,我们对物质的依赖也越深。试想,我们现在能过一天没有书籍、报纸、杂志、电话、手机、电脑、网络的日子吗?看似简单的问题会难倒一大堆人。“那不是要回到古代了?”有人会说。可随着对物质的依赖日益加深,我们是否更幸福呢?我们的幸福感是否在增加?电影《天生购物狂》中,张柏芝扮演的购物狂在购物的高烧中不能自已,成了瘾,却难寻真正的幸福。流行性物欲症、资讯焦虑症、电子依赖症……这些现代社会滋生的“瘾”正在侵入当代都市白领的生活,堪称强迫症的当代版本。虽然这里所谈论的“瘾”仅是强迫症的一种,远远达不到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但也许比传统意义上不停洗手或洁癖等强迫症更难治愈。“瘾”背后的心魔是一个时代的病痛。  
    白领流行性物欲症
      这个时代,许多人患上了“物欲症”,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过度消费就像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带动社会的购物风潮。畅销书《流行性物欲症》一书中写道:“物欲症:名词。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病,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
      在我们身边,身患物欲症的人随处可见。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一旦不顺心,就会疯狂购物。衣橱已经爆满,购物热情不减,而且依然感到没有什么可穿的……他们一方面购买大量的物品,一方面,这些物品远远超过他们的实际需要,可购买的冲动却停不下来。购买的欲望就像童话中的红舞鞋,一旦穿上就无法停止。在《流行性物欲症》作者看来,患了此症就像得了流感,躺在床上休息,吃了感冒药,喝上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各类“新节俭运动”和“自发简单运动”为治疗个人物欲症提供了常规处方。但执行的难度谁可预料?也许,意识到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是“有形”的东西,会是最大的帮助。
    白领强迫心理症状:停不了的买  代表人物:李红 女 35岁 电台导播
      一见面,李红就指着身上穿的裙子说:“好看吗?才30元。”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使眼前这位年已35岁的女性脸上泛着少女的神采。
      作为电台导播,节目都是早晨直播的,每天早晨5时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李红就要起床。这样的工作性质,即便再敬业的人,恐怕也有想偷懒赖床的时候。李红则不然,每天早晨闹钟一响,她会一骨碌爬起来。秘密武器何在?全因为前一天晚上早已搭配好的衣服。“想到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工作,在电梯里进进出出,在工作间走来走去,就有了起床的动力。”李红笑着说。如此爱美的她爱上购物不足为奇。
      “说不定,我天生就是个购物狂。”李红说。她从不会按照需要购物,而是兴趣使然,一条原则是:不能放过任何大减价的机会。平时,四处留意好看又便宜的牌子货是她最大的爱好。只要一有时间她就逛商场,路过商场看到有减价信息就会不顾一切杀进去,看衣服不先看款式,而是先看价标儿,一旦超出心理预期,立马放弃。但是,如果一旦折扣诱人,仿佛衣服不要钱似的,李红立刻满载而归。在大的打折场内,如果不小心错过了一件合适的衣服,她会后悔得直捶胸口。
      李红的衣柜总是不断被源源不断的新衣服充满,可李红依然为每天穿什么发愁。
      在巨大的购物冲动下,本着“买得多才不会有遗憾”的想法,李红在购物时常有许多令身旁的朋友咋舌的疯狂举动。一次,一个品牌鞋店大减价,88元两双,李红一口气买了8双鞋。然而回家一看,其实自己喜欢的也就只有最初看中的两双,但当时挑了这么久,再放弃太不划算了,就干脆统统都买下来。李红无奈地说:“控制不住要买呀,我也很苦恼。”
      白领心理依赖症:电子依赖症
      电视、电话、计算机、电子邮件、手机、互联网、MSN、QQ等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传播手段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困扰。典型的例子是,当有一天我们上班没带手机,就会六神无主。平日里,不时地拿起手机看看是否有未接来电或者短信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动作。电子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个体受到了更多的束缚。信息化时代,人与人的沟通方便快捷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也变得脆弱了!往往一个朋友,就是一个手机号码、一个QQ号码、或者一个E-mail地址,删除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据AOL(美国在线)的调查显示,美国人多数十分迷恋电子邮件,他们甚至在洗澡时、在开车时都收发电子邮件。据Opinion Research称,每天,平均每个美国公民收发2~3份电子邮件,用于阅读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时间为1小时。约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称,他们对电子邮件的依赖很深,如果超过2~3天无法查看电子邮件,他们就感到十分不适。有60%的受访者称,他们在休假期间也要查看邮箱。如今,在我国,白领人群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也与日俱深。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脑简直成了这些当代“电子人”的电子化呼吸,他们早已忘了小时候那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夜晚点着煤油灯在黑漆漆的乡村院落里大家闲坐聊家常的日子。时代在进步,人生智慧也在随之增长吗?
    白领心理症状:现代“电子人”  代表人物:鲁安 男 36岁 IT工程师
      生活中,鲁安的习惯令他的朋友和家人都非常不满,他却浑然不觉。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已彻底融入他的生活,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现代“电子人”,很难想象,倒退20年,离开了电子的世界,他该怎么活。
      因为从事的是IT业,每天上班,鲁安全部时间几乎都是对着电脑。如果说这是工作需要,出于无奈,下班后,他依然心甘情愿地被电子产品控制自己的生活。回到家,除了吃饭、睡觉,他手里几乎离不开一部带有PDA功能的手机。要么继续收发邮件,移动办公;要么研究PDA的各种功能;要么将PDA和手提电脑连接,下载最新的工具;要么利用家里的无线网络手机上网看新闻;要么就是娱乐,打手机下载的网络游戏……他总是坐在沙发上对着手机按来按去,有时家人对他说话也听不到,家人非常生气,他嘴上说着,“好,好”,手里还是按个不停。电脑、手机、PDA以及一些数码产品成了鲁安生活的全部,他的工作、娱乐、和朋友的交流都依赖于此,他真正留给人的时间却所剩无几。参加朋友聚会,只要聊天的间隙,他也会把PDA拿出来,随时办公和娱乐,显得很不礼貌,搞得大家非常扫兴。平时,和同事一起出差,在机场候机,他们也是各自拿出PDA,各自对着屏幕做着自己的事,没有太多的交流。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怎样聊家长里短,说些或许有益的废话。
      看着鲁安对电子产品的沉迷,对现实生活的忽视,妻子常常埋怨他不应该这样,说他这是一种强迫症,是一种瘾,鲁安却很不解地看着妻子说,“不会啊,我的同事都这样啊。”妻子哭笑不得,恨不得把他手里的PDA扔出去。
      生活在继续,鲁安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只要有空他的手就会不由自主地将PDA打开,主页上显示着那永不消失的会议日程安排和通知。最先进的移动办公设备彻底侵占了他的生活。但机器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呢?就是用来侵占人的生活的吗?对于我的问题,鲁安无解。  
    心理专家诊断:隐性的逃避
      无论是无限制的买,还是无穷尽的资讯,抑或最新最炫的电子技术,能带给现代上瘾症的“患者”们更多的幸福感吗?答案显而易见。也许有一时的满足,但绝不是长久的幸福感。相反,焦虑和问题正在慢慢地增加。在很多人看来,以上的几种现代人常见的上瘾症是现代社会忙碌的生活带来的压力所致,是现代人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据本报心理版的专家型编辑武志红分析,原因却并非如此简单。除了压力之外,还有上瘾背后的心理机制。
      武志红认为,无论是购物狂、咨询焦虑还是电子依赖,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是人们对物的一种执著,是内心空虚、孤独、无所依恃的表现。“为了逃避孤独和内心的空虚、不安,他们会执著于某种东西,这种被执著的对象可以是烟、酒,也可以是老婆、孩子,当然也可以是衣服、资讯或电子产品。”武志红分析说。他们内心期望和物之间建立一种关系,通过牢牢抓住物实现内心深处能够掌控的感觉。所以,上文谈到的上瘾症状看似是压力所致,实则是现代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的缘故,是他们选择逃避的一种方式。
      具体到案例,购物狂常常是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们往往不开心就会买东西,欲望不能控制,他们希望以此来缓解压力感,避免自己受伤害,结果常常是买的东西根本是不需要的。在武志红分析看来,患有资讯焦虑症的人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他们一旦不了解新的资讯就会非常恐慌,他们对资讯的依赖其实是想控制、预言事情的走向,逃避不安全的感觉。而电子依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且这种逃避也许根本是自己所意识不到的。电子世界是依赖者们获得心理满足和安全感的暂时避难所,但终归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关于白领心理:直面你的内心
      在日趋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越来越富足的生活没有带给人们更多的安逸,反而增添了更多的焦虑。举目四望,为物所役的人越来越多。就白领而言,很多人有着不同程度的上瘾症。如何在浮躁而喧嚣的生活中拥有平和健康的心态呢?首先请面对自己的内心。
      既然上瘾背后的心理动因是对某些东西的逃避,那么首先要认识到你究竟在逃避什么,为什么选择逃避?逃避能带给你什么?比如电子依赖者的案例中,鲁安似乎永远离不开电子产品,整天对着PDA按来按去。武志红分析说,其实他是在逃避,逃避的原因也许是夫妻关系糟糕,也许是不为人知的孤独……内心需要牵引他表现出对物的迷恋。购物狂通过购物也许逃避的是没人爱她的事实,买衣服可能会暂时缓解她的压力,看似是解决办法,但很快,受伤感又会袭来。“选择逃避永远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武志红说。
    面对上瘾,面对似乎无法掌控的依赖,我们要明了的事实是:不要逃避,逃避是没有用的。我们能做的是首先直面自己的内心,直面内心的空虚,了解自己真正逃避的其实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使内心真正的充实起来,注入安全感。
      我们时刻沉浸在信息的海洋里,却又时刻面临信息过剩的苦恼。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人们一方面被海量的信息淹没,一方面又由于同时能够接触的资讯过多,产生了新的问题:资讯焦虑――一种对于过多资讯的无法消化与因为恐慌无法由众多资讯中取得自己所需的而产生的新问题。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过快,人们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知识。有些人会因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等症状,甚至会产生厌学厌世情绪。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5%的人会得焦虑症。从职业来讲,记者、编辑、广告从业者、网络从业人员等长时间从事心理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是“信息焦虑症”的高发人群。一些被人们称为“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症”等时代感很强的精神问题,实际上是过量信息作用于人的一种焦虑心理反应,也是信息焦虑症的表现。
      为解除这种焦虑,有人提议离开信息源进行隔离,被称为是这种焦虑症的“休克疗法”,比如休假等。但此种疗法使人们在信息“休克”的同时,有时候自己的精神也一样进入“休克”状态,根本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和调节。在竞争激烈的资讯时代,如果能在内心深处设计一个“心灵开关”,在固定的时间,自动停止一切的资讯干扰,恐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向往。
      
    代表人物:刘欣 女 33岁 编辑
      刘欣从小就聪慧过人,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一路走来,她一直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博览群书的她,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她感兴趣的东西横跨文理,知识面非常宽。虽然是中文系出身,但她曾专门参加过网络工程的培训班。原因很简单,“挺有意思的,想了解一下。”她很轻松地说。平时,同事的电脑坏了,不用找专业人士,刘欣动几下就恢复正常了。刘欣就是这样一个酷爱学习,擅长学习,凡事都要钻研的人。
      可这样的才女一样有自己的焦虑――对资讯的焦虑。
      平日里,刘欣可以说是大家眼中的百科全书。工作中,私下里,饭桌上,无论谈起任何话题,她都了解,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