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产业

黄大昉:生物产业发展需技术和资本共同支撑

时间:2008-11-24 16:37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76次
发达国家主要推动力在企业,政府负责基础技术,后期如安全性评估、田间实验、示范推广由企业负责,两者的投入比例大约在1∶3。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永远是不能放松的一根弦。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后,农业科技再次成为热门词汇。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大昉。



  黄大昉委员提出,在农业技术上,特别是新兴的农业生物技术上,我国的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相对其他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在某些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没能形成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迫切需要提高高技术与大资本之间的合作水平。”黄大昉说。



  记者:最近,关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关注度在逐渐升温。我国现有技术的成熟度,能达到产业化水平吗?



  黄大昉: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863计划开始,转基因技术就被纳入国家农业高技术领域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每年的经费投入都在以15%的速度递增。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转基因工程重大专项,经费就更多了,匡算下来大约有200多亿元。可以说,在国家战略层面,生物技术是被寄予了很大期望的。



  国家的战略,有着现实基础。从国内来讲,已经有些技术能达到产业化水平,如抗虫棉转基因技术,2007年匡算下来的产值就达到300多亿元,还有像木瓜等产品也有上市在卖。从国际来看,据统计,从1996年国际转基因技术开始产业化以来,12年间,种植面积从170万公顷猛增到1.143亿公顷,增长了67倍。



  记者:既然技术比较成熟,为何大规模产业化仍在期望之中?



  黄大昉: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被称为21世纪三大革命技术,被人们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但不得不承认,从现实来看,技术的发展是没办法赶上人民的需求的。另一方面,生物技术是一项发展中的技术,也是一项中间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农业问题,如抗旱、耐寒,将来的技术是有可能的,但现在仍然没有办法解决。



  除了技术原因,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没能形成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这既妨碍了成熟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技术的进步。



  记者:企业为什么不愿投?



  黄大昉:一是投入大,二是回报期长,三是风险也比较大。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推广基本由政府来承担,在发达国家,主要的推动力却是在企业,政府只负责基础技术,后期如安全性评估、田间实验、示范推广,都由企业来负责,两者的投入比例大约在1∶3左右,有的企业负担得更多。



  由于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化基础比较薄弱,涉农的大企业比较少,因此,高技术与大资本的结合仍处于初级阶段。比如,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搞抗虫棉,1997年就获得了独立的知识产权,1998年开始推广,当时科技部就提出高技术要与大资本相结合。当我们来到深圳时,感兴趣的企业倒不少,但他们往往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后来的合作伙伴,也是磨合了很长时间才理顺。为了推广技术,我们又不得不采用多家转让技术的方式,才让抗虫棉取得今天的成绩。



  记者:我国有六成的国土是山地,因此林业的发展现在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转基因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现在有成熟的技术吗?



  黄大昉:木本植物的遗传背景远比草本植物的复杂得多,因此,现在的技术还无法达到在林业上的规模应用。不过,在一些个别领域还是有一些突破的,比如速生杨。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关于生物农药。粮食安全,不仅需要18亿亩的耕地来保证,更需要18亿亩稳定高产的耕地。但现在化学农药的使用,已经出现了一系列负面后果。您怎么看待生物农药的前景?



  黄大昉:生物农药的特性有点像中药,疗效神奇,但化学成分不是非常精确,标准化生产的难度比较大,这也是农业部审批时最担心的问题。现在,国内有一批企业投身于生物农药的研发,比如四川、南京(九康)就用楝树来生产农药,这是应该肯定的发展方向。现在,迫切需要研究一套标准,就像我国的中药现代化一样,来推动我国的生物农药发展。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大问题。(杨朝英)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